未來情境中的Contex Map做法
出自CCW Lecture
(重新導向自未來情境中的Contex Mp做法)
Context Map 執行流程
步驟一:蒐集脈絡資訊
說明:蒐集議題相關資料,來源可包含文獻、報告、趨勢研究、專家訪談、使用者觀察與文化脈絡。資訊應盡可能多元,以避免過早收斂。
- 思考要點
- 2025–2050 年間,哪些因素可能影響此議題?
- 哪些是已經發生的趨勢?哪些可能成為轉折點?
- 是否涵蓋了「個人/社會/科技/環境」四構面?
- 討論焦點
- 小組是否偏重單一領域?
- 是否需要補充在地文化或全球脈絡的資料?
步驟二:四構面分類
說明:將蒐集到的資訊依 Context Map 四大面向整理。
- 個人(Individual):需求、行為、心理狀態、價值觀
- 社會(Society):制度、文化、法律、倫理爭議
- 科技(Technology):技術發展、基礎設施、突破與限制
- 環境(Environment):資源、氣候、生態、空間條件
- 思考要點
- 同一現象是否同時影響多個構面?
- 是否有遺漏的核心因素?
- 討論焦點
- 如何取捨宏觀與微觀資訊?
- 哪些因素是「驅動力」而非僅僅是「背景」?
步驟三:建構關聯網絡
說明:在四個構面間建立因果或影響關係,使用箭頭或線條連結,強調跨構面動態。
- 思考要點
- 哪些事件或條件會觸發其他構面的連鎖反應?
- 有沒有出現「正向循環」或「惡性循環」?
- 討論焦點
- 如何避免只是靜態清單?
- 哪些關聯目前只是推測,需要後續驗證?
步驟四:萃取洞察
說明:從圖表中挑選出最具張力的關聯路徑,轉化為設計洞察。常見表述:「當(環境/社會變化)發生時,將導致(個人/科技)出現特定張力。」
- 思考要點
- 哪些張力最直接影響日常生活?
- 哪些矛盾最可能帶來新的設計需求?
- 討論焦點
- 洞察是否清楚反映跨構面的互動?
- 是否能轉化為 Persona 與問題定義的前置基礎?
步驟五:迭代與驗證
說明:Context Map 應隨研究進展持續更新,並透過利害關係人(使用者、專家、決策者)檢核合理性。
- 思考要點
- 哪些假設需要用實地調查或數據驗證?
- 哪些新資訊會改變既有脈絡?
- 討論焦點
- 是否能在不同組別或案例間交叉檢視?
- 哪些部分需要更嚴謹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