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1設計專題

出自CCW Lecture
於 2025年8月1日 (五) 22:01 由 Skipclass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第1週|課程說明與主題導入

設計專題:我們之間的數位距離

📘 課程定位

本課程為設計學門大三階段的專題實作課,作為大四畢業專題前的設計探索與研究準備。課程設計兼顧研究與創作兩條路徑,讓學生從真實議題出發,經歷觀察、資料蒐集、定義問題、發展解方的完整歷程,並於期末完成一項與互動設計有關的產品設計提案

📌 核心主題

「我們之間的數位距離」2025年高齡者與兒童的數位落差為焦點,課程引導學生從數位原生世代的角度出發,觀察並理解非數位世代在面對科技產品或資訊服務時的困難與挑戰,進而發展具有文化敏感性互動設計邏輯的創新產品提案或研究計畫。

🎯 學習目標

  • 從文化與世代差異出發,理解數位落差的社會與情境因素
  • 進行實地觀察、訪談與問卷,累積設計/研究素材
  • 以使用者經驗與互動邏輯為核心進行問題定義與創意發想
  • 發展一項具備文化脈絡與互動設計思維的產品設計提案
  • 撰寫國科會計畫或設計說明書,並參與期末設計發表

🛤️ 雙軌進行方式

發展路徑 說明 最終成果
🔬 研究導向(國科會投稿) 聚焦於探討數位落差現象、文化適應、科技使用困境,並以調查研究方法提出研究假設與分析 國科會格式研究報告+設計應用草圖
🎨 設計導向(產品設計) 聚焦於高齡者/兒童的使用體驗與需求痛點,進行互動產品的概念發展與原型設計 設計說明書+互動產品提案原型或模擬展示

🧪 主題延伸與發展範圍建議

  • 長輩使用智慧型手機時的誤觸與不信任
  • 老人對語音輸入、掃碼、Line 群組的使用障礙
  • 小孩使用平板、手機時的過度依賴與操作誤解
  • 孩童對社群平台(YouTube、TikTok、LINE)的偏好與迷思
  • 數位原生代如何與「不懂數位」的家人溝通、教學或衝突
  • 傳統空間(廟口、市場)中的非數位行為是否可轉化為設計靈感
  • 結合 AI/語音/感測/無螢幕介面之跨世代設計提案

🧰 學生將練習的能力

  • 訪談與問卷設計、資料整理與分析
  • 問題定義與設計洞察提煉
  • 使用情境故事撰寫(user scenario)
  • 互動流程圖與設計草圖繪製
  • 原型展示、設計提案撰寫

📝 成果要求

所有學生需在期末完成以下內容(依路徑略有不同):

共通任務 備註
一份文化觀察與使用紀錄 含圖片、手繪或文字分析
至少一次訪談(或問卷) 對高齡者或兒童,含紀錄與整理
一份互動設計產品提案 可為實體原型、模擬圖、動畫、使用流程圖等
參與期末展覽或發表 第17週舉行,需簡報與作品展示

📅 課程進度與個人作業說明

第1週|課程說明與主題導入

  • 課堂進行:課程架構、交件規則說明、主題講解
  • 學生作業:
    • 撰寫「我與數位世界的關係」(300字以上)
    • 製作簡報3頁,說明初步研究或設計對象與動機

解說

這堂課的人類都屬於2004年以後出生的數位原生世代,從小便在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觸控介面與網路連線的環境中成長。這樣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習慣以視覺、語音與即時反應來接收資訊,熟悉滑動、點擊、拖曳等直覺操作,也預設所有功能應該自動、快速、易懂。這種數位文化形塑了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構成他們在設計過程中最容易忽略的盲點:他們往往無法理解他人「不會用」某些科技工具的真實困難,因為他們從來不需要學習,就已經會用了。

對於65歲以上的高齡者或12歲以下的兒童來說,數位科技並不直觀。他們可能無法理解介面邏輯、不敢隨意嘗試操作、也無法適應快速變動的資訊流通模式。例如,高齡者可能無法順利操作ATM,或在自助取號系統中失去方向感;兒童則可能在無法閱讀長文字的情況下,被動地接收影片與推播訊息,缺乏建構性理解。當我們以「你怎麼不會」的態度看待他們時,真正錯失的,是從文化與認知落差中重新建構互動設計的機會。

這種文化落差不僅存在於使用者與技術之間,更體現在某些行業與生活場景的轉變中。傳統瓦斯行、中藥鋪或郵局的服務模式,在數位化過程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App叫瓦斯、健康監測APP、電子取號與語音系統。這些轉變雖然提升效率,卻也切斷了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信任與照顧。設計者若僅從功能角度出發,將無法回應這些場域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唯有重新理解這些「失落行為」背後的深層價值,才能真正提出有溫度、有轉譯力的互動設計方案。

作為手機與網路原生的一代,我們不應僅以自身熟悉的操作邏輯去簡化世界,而應將自己的直覺能力轉化為觀察工具。我們必須主動發現長者與兒童在操作科技時的困惑、等待與錯愕時刻,將這些「被忽略的瞬間」轉化為設計的起點。站穩我們身為數位原民的位置,不是為了自我中心,而是為了成為文化與技術之間的翻譯者,設計出能夠真正跨世代理解、觸發關係的互動產品。


第2週|觀察對象與場域設定簡報

  • 課堂進行:上台簡報觀察規劃與對象設定
  • 學生作業:
    • 撰寫〈場域觀察計畫書〉,內容包含:地點、對象、預測行為、時間與工具
    • 製作簡報5頁,簡述觀察動機與方法

第3週|第一次場域觀察報告

  • 課堂進行:全班分享觀察紀錄與初步發現
  • 學生作業:
    • 提交圖文觀察紀錄(圖像+文字1000字以上)
    • 製作簡報5頁,報告文化行為與互動現象

第4週|角色建構與訪談設計

  • 課堂進行:簡報使用者角色與訪談規劃
  • 學生作業:
    • 建立角色卡(Persona),附基本資訊與文化特徵
    • 撰寫第一版訪談提綱(至少5題)
    • 製作簡報5頁,說明訪談邏輯與對象選擇

第5週|第一次訪談/問卷資料整理

  • 課堂進行:簡報初步資料回饋與難題
  • 學生作業:
    • 訪談逐字稿(1位以上)或問卷回收初步資料(10份以上)
    • 製作簡報5頁,整理受訪觀點與初步分析

第6週|問題定義與研究/設計分流

  • 課堂進行:上台報告定義問題與研究/設計方向
  • 學生作業:
    • 撰寫問題定義語句+洞察背景說明
    • 製作簡報6頁,呈現問題陳述、對象輪廓與分流理由
    • 研究組繳交〈指導老師確認單〉(含簽名與指導意願)

第7週|研究假設 or 設計情境流程草圖

  • 課堂進行:簡報互動流程/研究變項架構
  • 學生作業:
    • 設計組:互動流程草圖與角色情境行為說明
    • 研究組:撰寫初步研究假設與研究方法圖示
    • 製作簡報5頁

第8週|構想草圖或研究工具初稿

  • 課堂進行:逐一講評草圖與研究工具可行性
  • 學生作業:
    • 設計組:構想草圖三版(低保真)
    • 研究組:問卷設計或訪談題目最終版
    • 製作簡報5~7頁

第9週|中期簡報演練 I

  • 課堂進行:模擬簡報演練(5分鐘)
  • 學生作業:
    • 製作中期簡報初稿(8頁內),內容含觀察、洞察、構想或研究設計

第10週|中期簡報正式發表 II

  • 課堂進行:正式簡報(每人6分鐘)+教師講評
  • 學生作業:
    • 提交中期簡報定稿(PDF)
    • 撰寫簡要回饋與修正計畫

第11週|使用者測試計畫簡報

  • 課堂進行:逐一回饋測試規劃內容
  • 學生作業:
    • 撰寫〈測試計畫書〉(對象、目標、工具、預期發現)
    • 製作簡報5頁

第12週|測試回饋與設計修正簡報

  • 課堂進行:分享測試過程與改動依據
  • 學生作業:
    • 撰寫回饋摘要與設計/研究修正說明
    • 製作簡報6頁,呈現變更前後差異

第13週|成果架構整合簡報

  • 課堂進行:完整流程/報告邏輯呈現與共學反饋
  • 學生作業:
    • 設計組:產品邏輯圖、使用者流程、使用情境模擬
    • 研究組:研究摘要+章節安排草稿
    • 製作簡報6頁

第14週|展覽規劃與文字內容初稿

  • 課堂進行:展示視覺模擬與口語說明練習
  • 學生作業:
    • 撰寫展覽說明文字300字以上
    • 規劃展板構成草圖(含配置與敘事段落)
    • 製作簡報6頁

第15週|模擬展演 I:成果總檢查與說明練習

  • 課堂進行:展板檢視、模擬現場簡報流程
  • 學生作業:
    • 提交設計說明/研究報告定稿初稿
    • 製作模擬簡報(10頁內)與說明口稿

第16週|模擬展演 II:視覺整合與展示彩排

  • 課堂進行:動線演練與展場配置總檢查
  • 學生作業:
    • 展品圖文全數定稿(含影片連結或互動圖示)
    • 彩排完整口頭展示3分鐘內

第17週|期末展覽與簡報發表

  • 全班參與成果展覽+個人簡報發表
  • 學生作業:
    • 設計組:展板、設計提案、互動模擬影片或原型展示
    • 研究組:國科會格式研究報告+互動應用示意設計圖

第18週|自我回顧與反思週

  • 課堂進行:個別回饋與課程總結
  • 學生作業:
    • 撰寫自我回顧(300字):我最想修改的階段是什麼?為什麼?
    • 繳交〈設計專題反思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