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1設計專題
出自CCW Lecture
設計專題:我們之間的數位距離
📘 課程定位
本課程為設計學門大三階段的專題實作課,作為大四畢業專題前的設計探索與研究準備。課程設計兼顧研究與創作兩條路徑,讓學生從真實議題出發,經歷觀察、資料蒐集、定義問題、發展解方的完整歷程,並於期末完成一項與互動設計有關的產品設計提案。
📌 核心主題
「我們之間的數位距離」 以2025年高齡者與兒童的數位落差為焦點,課程引導學生從數位原生世代的角度出發,觀察並理解非數位世代在面對科技產品或資訊服務時的困難與挑戰,進而發展具有文化敏感性與互動設計邏輯的創新產品提案或研究計畫。
🎯 學習目標
- 從文化與世代差異出發,理解數位落差的社會與情境因素
- 進行實地觀察、訪談與問卷,累積設計/研究素材
- 以使用者經驗與互動邏輯為核心進行問題定義與創意發想
- 發展一項具備文化脈絡與互動設計思維的產品設計提案
- 撰寫國科會計畫或設計說明書,並參與期末設計發表
🛤️ 雙軌進行方式
發展路徑 | 說明 | 最終成果 |
---|---|---|
🔬 研究導向(國科會投稿) | 聚焦於探討數位落差現象、文化適應、科技使用困境,並以調查研究方法提出研究假設與分析 | 國科會格式研究報告+設計應用草圖 |
🎨 設計導向(產品設計) | 聚焦於高齡者/兒童的使用體驗與需求痛點,進行互動產品的概念發展與原型設計 | 設計說明書+互動產品提案原型或模擬展示 |
🧪 主題延伸與發展範圍建議
- 長輩使用智慧型手機時的誤觸與不信任
- 老人對語音輸入、掃碼、Line 群組的使用障礙
- 小孩使用平板、手機時的過度依賴與操作誤解
- 孩童對社群平台(YouTube、TikTok、LINE)的偏好與迷思
- 數位原生代如何與「不懂數位」的家人溝通、教學或衝突
- 傳統空間(廟口、市場)中的非數位行為是否可轉化為設計靈感
- 結合 AI/語音/感測/無螢幕介面之跨世代設計提案
🧰 學生將練習的能力
- 訪談與問卷設計、資料整理與分析
- 問題定義與設計洞察提煉
- 使用情境故事撰寫(user scenario)
- 互動流程圖與設計草圖繪製
- 原型展示、設計提案撰寫
📝 成果要求
所有學生需在期末完成以下內容(依路徑略有不同):
共通任務 | 備註 |
---|---|
一份文化觀察與使用紀錄 | 含圖片、手繪或文字分析 |
至少一次訪談(或問卷) | 對高齡者或兒童,含紀錄與整理 |
一份互動設計產品提案 | 可為實體原型、模擬圖、動畫、使用流程圖等 |
參與期末展覽或發表 | 第17週舉行,需簡報與作品展示 |
📅 進行模式說明
- 第1~4週:主題導入、數位落差理解、觀察方法教學
- 第5~8週:場域觀察、資料蒐集、分流(研究/設計)選擇
- 第9~13週:研究假設建構/產品原型開發
- 第14~16週:成果整合、展覽準備
- 第17週:期末發表與展示
- 第18週:課程回顧與教師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