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XPL Worksheet Empathy-Map Fillable.png

出自CCW Lecture
於 2025年10月3日 (五) 10:49 由 Skipclass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 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填寫說明 = == 一、這張圖是什麼? == 同理心地圖是一個工具,用來幫助我們「站在使用者角度」去思考。 它會把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下的 **外在觀察、言行舉止、聽見的聲音、內心的想法與感受** 梳理出來,讓我們更清楚設計的脈絡。 圖上主要有以下區塊: * '''WHO / GOAL''':要同理的人是誰?他在此情境下想達成什麼目標? * '''SEE''':他看到什麼? * '''HEAR''':他聽到什麼? * '''SAY''':他會說什麼(原話)? * '''DO''':他會做什麼(行為)? * '''THINK & FEEL''':他心裡在想什麼?感受到什麼?(包含痛點與渴望) == 二、填寫前要準備什麼? == * '''人物角色 (Persona)''':先確定一個清楚的角色(年齡、身分、背景)。 * '''情境與目標''':定義他在什麼情境下、想完成什麼事情。 * '''素材證據''': ** 訪談逐字稿(用來填 SAY)。 ** 觀察紀錄(用來填 DO、SEE)。 ** 政策、趨勢、文化背景(用…)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原始檔案(3,400 × 2,200 像素,檔案大小:304 KB,MIME 類型:image/png

摘要

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填寫說明

一、這張圖是什麼?

同理心地圖是一個工具,用來幫助我們「站在使用者角度」去思考。 它會把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下的 **外在觀察、言行舉止、聽見的聲音、內心的想法與感受** 梳理出來,讓我們更清楚設計的脈絡。

圖上主要有以下區塊:

  • WHO / GOAL:要同理的人是誰?他在此情境下想達成什麼目標?
  • SEE:他看到什麼?
  • HEAR:他聽到什麼?
  • SAY:他會說什麼(原話)?
  • DO:他會做什麼(行為)?
  • THINK & FEEL:他心裡在想什麼?感受到什麼?(包含痛點與渴望)

二、填寫前要準備什麼?

  • 人物角色 (Persona):先確定一個清楚的角色(年齡、身分、背景)。
  • 情境與目標:定義他在什麼情境下、想完成什麼事情。
  • 素材證據
    • 訪談逐字稿(用來填 SAY)。
    • 觀察紀錄(用來填 DO、SEE)。
    • 政策、趨勢、文化背景(用來填 HEAR、SEE)。
  • 工具:便條紙/便利貼(每人一種顏色),白板或大張紙。

三、填寫的步驟

  1. 鎖定角色與目標(WHO/GOAL)。
  2. 外而內填寫
    1. 先寫 SEE / HEAR(環境與外界影響)。
    2. 再寫 SAY / DO(可觀察到的語句與行為)。
    3. 最後 THINK & FEEL(內心想法與情緒)。
  3. 保持具體、可觀察
  • SAY → 用引號「」寫下原話。
  • DO → 以動詞開頭,描述動作。
  • SEE / HEAR → 寫明來源(朋友、媒體、公告)。
  • THINK / FEEL → 分清楚「理性思考」與「情緒感受」。
  1. 優先排序:圈出最重要的 2–3 點。
  2. 標註證據:每一點最好有訪談或觀察的來源。

四、填寫途中要思考什麼?

  • 他「說」和「做」是否一致?(矛盾往往是設計的突破口)
  • 他真正的痛點在哪裡?
  • 哪些情緒會影響他的選擇?
  • 外在環境或文化規範如何影響他?

五、填寫完成後可以看出什麼?

  • 使用者痛點與需求:從 THINK & FEEL 找到焦慮與渴望。
  • 設計洞察:用「雖然…但是…因此…」寫出觀察到的矛盾。
  • 設計問題 (HMW 問題):把痛點翻成「我們如何…?」的問題。
  • 設計準則:從感受中抽出原則(例如「要被尊重」、「要安心」)。
  • 倫理風險:若地圖顯示出焦慮、隱私或不公平,需要特別注意。

六、常見錯誤

  • 只寫功能需求 → 改寫成使用者行為或語句。
  • 全部是推測 → 盡量引用訪談或觀察的真實素材。
  • 一張圖塞很多角色 → 一張圖只針對一個人、一個情境。
  • 寫得太抽象 → 盡量具體,寫出真實的句子或行動。

七、操作建議(小組工作坊流程)

  • 5 分鐘:確定角色與目標。
  • 20 分鐘:小組外而內填寫(SEE/HEAR → SAY/DO → THINK/FEEL)。
  • 10 分鐘:圈出最重要的 3 點,加上來源。
  • 10 分鐘:整理成 2–3 條洞察句與 HMW 問題。

檔案歷史

點選日期/時間以檢視該時間的檔案版本。

日期/時間縮⁠圖尺寸使用者備⁠註
目前2025年10月3日 (五) 10:49於 2025年10月3日 (五) 10:49 版本的縮圖3,400 × 2,200(304 KB)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填寫說明 = == 一、這張圖是什麼? == 同理心地圖是一個工具,用來幫助我們「站在使用者角度」去思考。 它會把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下的 **外在觀察、言行舉止、聽見的聲音、內心的想法與感受** 梳理出來,讓我們更清楚設計的脈絡。 圖上主要有以下區塊: * '''WHO / GOAL''':要同理的人是誰?他在此情境下想達成什麼目標? * '''SEE''':他看到什麼? * '''HEAR''':他聽到什麼? * '''SAY''':他會說什麼(原話)? * '''DO''':他會做什麼(行為)? * '''THINK & FEEL''':他心裡在想什麼?感受到什麼?(包含痛點與渴望) == 二、填寫前要準備什麼? == * '''人物角色 (Persona)''':先確定一個清楚的角色(年齡、身分、背景)。 * '''情境與目標''':定義他在什麼情境下、想完成什麼事情。 * '''素材證據''': ** 訪談逐字稿(用來填 SAY)。 ** 觀察紀錄(用來填 DO、SEE)。 ** 政策、趨勢、文化背景(用…

下列頁面有用到此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