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脈絡作業

出自CCW Lecture
於 2025年10月1日 (三) 21:26 由 Skipclass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建立內容為「= 《設計脈絡與實踐》作業地圖(Assignment Map|18週) = ;目的 將「第幾週作業」改為「流程導向+代碼命名」,課程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下面的任務,不限週次,有問題就跟老師約時間討論。 ;代碼規則(交付前請放在投影片封面) * '''E''' Empathize/文化同理(E1–E4) * '''Q''' Questionnaire/量化驗證(Q1) * '''P''' Persona(P0) * '''I''' Interview/訪談(I1)…」的新頁面)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設計脈絡與實踐》作業地圖(Assignment Map|18週)

目的

將「第幾週作業」改為「流程導向+代碼命名」,課程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下面的任務,不限週次,有問題就跟老師約時間討論。

代碼規則(交付前請放在投影片封面)
  • E Empathize/文化同理(E1–E4)
  • Q Questionnaire/量化驗證(Q1)
  • P Persona(P0)
  • I Interview/訪談(I1)
  • D Define/問題定義(D1–D2)
  • G Generative Ideation/創意發想(G1)
  • R Rapid Prototype/原型(R1–R2)
  • U User Test/測試(U1)
  • S Story & Writing/設計論述(S1)
  • M Midterm/期中(M1)
  • F Final/期末(F1–F2)
  • V Video/影片(V1–V2)
交付命名慣例

[代碼]_小組名_版本_日期(例:[E1]_平鎮夜市A組_v1_2025-10-08


流程總覽(雙鑽石 × 設計思考)

Discover/Empathize → Define → Develop/Ideate → Deliver/Prototype → Test → Deliver/Exhibit

[E1] 場域選擇  →  [E2] 文化經驗  →  [E3] 觀察工具  →  [E4] 實地觀察
                               ↓
                    [Q1] 問卷設計與驗證
                               ↓
               [P0] Persona × 場域敘事  →  [I1] 訪談與痛點
                               ↓
                    [D1] POV  →  [D2] HMW
                               ↓
             [M1] 期中簡報 + [V1] 文化訪談影片(3–5分鐘)
                               ↓
                    [G1] 文化轉譯創意發想
                               ↓
         [R1] 原型1.0 × 情境模擬  →  [U1] 使用者測試 × 師生共訪
                               ↓
         [R2] 原型2.0 × 優化  →  [S1] 設計論述/故事
                               ↓
   [F1] 展板/模型/報告初稿  →  [F2] 期末發表 + [V2] 專題影片(5–8分鐘)

週次 × 作業代碼對照表

課程主題 作業代碼 交付物與重點 建議檔名
1 課程導論 × 平鎮文化導入 E1 場域選擇 《場域選擇簡報》:小組、場域照、理由、初步假設 [E1]_組名_v1_YYYY-MM-DD
2 文化案例導讀 × 動機前測 E2 文化經驗 《文化經驗簡報》+前測表單 [E2]_組名_v1_YYYY-MM-DD
3 觀察法 × 記錄表設計 E3 觀察工具 《觀察紀錄表》+《觀察計畫》 [E3]_組名_v1_YYYY-MM-DD
4 小組簡報 I:觀察提案 E3→彙報 投影片:場域圖文、工具雛型、研究假設 [E3_Report]_組名_v1_YYYY-MM-DD
5 實地觀察 I E4 田野紀錄 《觀察紀錄初稿》(文+影像) [E4]_組名_v1_YYYY-MM-DD
6 問卷設計 × 假設驗證 Q1 問卷 5+題、≥10份回收、圖表與初步結論 [Q1]_組名_v1_YYYY-MM-DD
7 Persona × 場域敘事 P0 人物誌 1–2位Persona+人物×空間×行為關係圖 [P0]_組名_v1_YYYY-MM-DD
8 訪談設計 × 痛點挖掘 I1 訪談 訪綱+1–2人訪談摘要與主題分類表 [I1]_組名_v1_YYYY-MM-DD
9 POV × HMW D1/D2 定義 2句POV+3句HMW+洞察邏輯圖 [D1D2]_組名_v1_YYYY-MM-DD
10 期中簡報 II+影片說明 M1 期中 + V1 期中簡報(觀察→定義)+3–5分鐘文化訪談影片 [M1]_組名_v1[V1]_組名.mp4
11 創意發想 × 文化轉譯 G1 發想 3項構想+敘事草圖+文化連結說明 [G1]_組名_v1_YYYY-MM-DD
12 原型製作 I:情境模擬 R1 原型1.0 Prototype 1.0+《文化使用情境稿》 [R1]_組名_v1_YYYY-MM-DD
13 使用者測試 × 共訪 U1 測試 測試設計、3人以上回饋、共訪紀錄 [U1]_組名_v1_YYYY-MM-DD
14 原型優化 × 設計論述 R2/S1 優化 Prototype 2.0+《設計敘事稿》 [R2]_組名_v1[S1]_組名_v1.docx
15 動機後測 × 模擬簡報 彩排 完整模擬10–15分鐘+後測表單 [Rehearsal]_組名_v1_YYYY-MM-DD
16 展覽設計 × 成果整合 F1 初稿 展板初稿+研究報告初稿+模型定稿 [F1_Board/Report/Model]_組名_v1
17 期末發表 I(1–6組) F2/V2 期末發表+5–8分鐘專題影片 [F2_Slides]_組名_v1[V2]_組名.mp4
18 期末發表 II(5–12組) F2+反思 期末發表+《反思簡報》+《投稿摘要草稿》 [F2]_組名_v2[Reflect]_組名[Abstract]_組名

交付檢核清單

  1. 一致性:封面與檔名皆含代碼(如 [E3])。
  2. 可追溯:末頁附「本次輸入素材清單」(觀察照片、問卷連結、訪談錄音編號)。
  3. 文化對位:每次交付皆回答:這份交付如何對應我們的場域文化?
  4. 版本管理:重大修訂以 v2/v3 命名,末頁列「本版修訂要點」。
  5. 授權與倫理:訪談、影像皆附「受訪同意說明」與去識別化處理。

投影片固定模板(每次上台統一格式)

  1. 封面:[代碼] 主題|小組名|週次/日期
  2. 本次重點(3–5點)
  3. 研究/設計內容(依代碼)
  4. 文化對位說明(150–200字)
  5. 風險與限制(最多3點)
  6. 下一步行動(待辦+負責人)

評分對齊(簡化版 Rubric)

  • 文化脈絡掌握(30%):是否能以資料支撐文化洞察?
  • 方法與工具(25%):觀察/問卷/訪談/測試之設計品質。
  • 敘事與表達(20%):POV/HMW清晰、視覺敘事與時間控制。
  • 原型與驗證(15%):原型對文化情境之擬真度與測試回饋應用。
  • 合作與紀律(10%):檔名規範、版本管理、出缺勤與分工。

快速導覽(學生常見問題)

Q1:這週要交第幾週作業?
請看上表第三欄「作業代碼」。本課程採流程導向,不再以週次命名。
Q2:要交什麼?
請看上表第四欄「交付物與重點」,並依「投影片固定模板」排版。
Q3:檔名怎麼取?
依「交付命名慣例」。例:[R1]_平鎮市場B組_v2_2025-11-12
Q4:影片規格?
[V1] 3–5分鐘文化訪談;[V2] 5–8分鐘專題總結,建議上傳 YouTube Unlisted(連結放在簡報末頁)。
Q5:評分怎麼看?
參見「評分對齊(簡化版 Rubric)」;主要還是看整體表現,單次課程簡報通常不評分,因為屬於討論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