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頁面

出自CCW Lecture
新頁面
隱藏已註冊的使用者 | 顯示機器人 | 顯示重新導向
  • 2025年10月1日 (三) 21:26設計脈絡作業歷史 | 編輯) ‎[7,146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 《設計脈絡與實踐》作業地圖(Assignment Map|18週) = ;目的 將「第幾週作業」改為「流程導向+代碼命名」,課程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下面的任務,不限週次,有問題就跟老師約時間討論。 ;代碼規則(交付前請放在投影片封面) * '''E''' Empathize/文化同理(E1–E4) * '''Q''' Questionnaire/量化驗證(Q1) * '''P''' Persona(P0) * '''I''' Interview/訪談(I1)…」的新頁面)
  • 2025年9月29日 (一) 00:47VS Code + GitHub歷史 | 編輯) ‎[2,037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 GitHub 與 VS Code 新手連接教學 = == 一、註冊 GitHub 帳號 == # 前往 [https://github.com GitHub 官網] → 點選 '''Sign up'''。 # 建議使用 '''學校 edu.tw 信箱''': ## 可申請 '''GitHub Student Developer Pack'''(免費享有 GitHub Pro 與各種工具)。 ## 之後做課堂專案也比較方便。 # 完成信箱驗證後,即可成功註冊。 == 二、建立 GitHub Repository == # 登入後,右上角「+」 → '''New r…」的新頁面)
  • 2025年9月27日 (六) 17:54演講論文工作坊等其他經歷列表歷史 | 編輯) ‎[13,002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 學會參與 == * 臺灣科技藝術學會 理事 * 臺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 理事長 * 臺灣人機互動學會 會員 * 臺灣數位媒體設計學會 會員 == 獲獎 == * 2025.10 《意識行動》裝置藝術,2025桃源美展,媒體裝置類 入選 * 2015.08 文化部補助藝術新秀計畫 2015年第1期補助 * 2014.04 《聲流木靈》裝置藝術,第十二屆桃園創作獎 媒體裝置類 入選(450件取8件裝置類) * 2013…」的新頁面)
  • 2025年9月26日 (五) 18:23未來情境中的Contex Map做法歷史 | 編輯) ‎[2,614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 Context Map 執行流程 = == 步驟一:蒐集脈絡資訊 == '''說明''':蒐集議題相關資料,來源可包含文獻、報告、趨勢研究、專家訪談、使用者觀察與文化脈絡。資訊應盡可能多元,以避免過早收斂。 * '''思考要點''' ** 2025–2050 年間,哪些因素可能影響此議題? ** 哪些是已經發生的趨勢?哪些可能成為轉折點? ** 是否涵蓋了「個人/社會/科技/…」的新頁面) 最初建立的名稱為「未來情境中的Contex Mp做法」
  • 2025年9月26日 (五) 17:57脈絡設計課程歷史 | 編輯) ‎[6,184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 課程講義:脈絡設計(Contextual Design) = == 課程說明 == 脈絡設計(Contextual Design)是一套強調「使用者真實處境」的設計方法,它提醒我們設計並不是單純針對表面問題,而是要理解人們在特定環境、文化、流程中,如何形成行為與需求。透過脈絡設計,學生將學習如何在設計初期就建立對使用者深層動機的洞察,並避免設計流於直覺猜測或單向…」的新頁面)
  • 2025年9月21日 (日) 22:55新媒體藝術與互動裝置作品年表歷史 | 編輯) ‎[3,995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 獲獎紀錄 == * 2025.10 《意識行動》裝置藝術,2025桃源美展,媒體裝置類 入選 * 2015.08 文化部補助藝術新秀計畫 2015年第1期補助 * 2014.04 《聲流木靈》裝置藝術,第十二屆桃園創作獎 媒體裝置類 入選(450件取8件裝置類) * 2013.06 科技部102年度補助大專校院獎勵特殊優秀人才 * 2007–2011 獨立行政法人日本學生支援機構奨學金 * 2006.03 《OfficeLive…」的新頁面)
  • 2025年9月21日 (日) 20:10SD法操作與實驗設計說明歷史 | 編輯) ‎[16,980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 SD法(語意差異法)操作手冊(課程版) = 本文件提供給「感性科技與產品設計」課程學生,作為實際操作 SD 法的完整流程指南。SD 法是一種心理測量工具,能幫助我們將「語音給人的感性印象」轉換為可以分析的數據。本課程會將 SD 法應用在語音樣本的安撫感評估,協助學生理解不同語速、語調與情緒風格對感受的影響,並將結果用於互動產品…」的新頁面)
  • 2025年9月21日 (日) 02:03課程規則歷史 | 編輯) ‎[1,499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 課程規則總覽 = 以下規則適用於本課程的討論區、訊息、作業、出席與成果呈現。 == 聯絡與提問 == * '''E-mail''':chenwei@ntub.edu.tw * '''Discord 私訊''': ** 開頭請先自我介紹(學號、姓名、課程名稱) ** 一次說明重點,不要洗版或分段過多 * '''面談需求''':請先透過 Discord 預約 == 上課規則 == * 原則上不點名,缺課資訊不補充 * 請假需老師…」的新頁面)
  • 2025年9月21日 (日) 01:51海報製作格式歷史 | 編輯) ‎[6,780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 A1 橫式海報規格與繳交辦法(840 × 594 mm) == ; 說明 * 本課程採用 A1 橫式海報規格 '''840 × 594 mm'''(備註:ISO A1 為 841 × 594 mm,課程統一以 840 × 594 mm 為準,實體輸出請依本規格製作)。 * 海報以圖文並陳方式呈現,需同時繳交實體與數位檔(PDF)。 === 區域配置(分區與尺寸) === * '''區域一|主展示區(840 × 430 mm)''':自由編排,用於作品設…」的新頁面)
  • 2025年9月20日 (六) 21:4911401前瞻科技講座歷史 | 編輯) ‎[3,870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 前瞻科技講座課程規劃 == 本系列講座於 11 月至 12 月舉辦,邀請學界與業界專家分享新媒體藝術、互動設計、沉浸式體驗與多感官科技的最新發展。學生需參與所有講座,並於每次講座後撰寫心得報告,以培養批判性思考與應用能力。 === 11/12 劉辰岫 教授(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 === 劉教授專長於新媒體藝術與互動設計,長期研究科技與藝術的…」的新頁面) 最初建立的名稱為「前瞻科技講座」
  • 2025年9月19日 (五) 01:00初步了解課程怎麼進行歷史 | 編輯) ‎[7,842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 設計脈絡與實踐:從文化場域出發的人本觀察 ## 一、課程定位:不是文化研究,而是設計實踐 這門課不是要研究文化符號或做田野人類學,而是要學會: - 走進真實的場域 - 找出長期出現的人群 - 透過觀察與訪談,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需求 - 設計出一個 **能真的被使用** 的實體產品 所以重點不是抽象的「文化」,而是把文化場域當作「…」的新頁面)
  • 2025年9月14日 (日) 18:31程式工具歷史 | 編輯) ‎[976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硬體程式=== * Arduino ===軟體程式=== * P5.js」的新頁面)
  • 2025年9月14日 (日) 18:29AI工具歷史 | 編輯) ‎[2,468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 ComfyUI 生成圖像工具 * DifusionBEE 生成圖像工具,使用上簡便 * VS Code 開源程式編輯工具 * Cursor 程式編輯工具 * LM studio 本地端開源LLM簡便執行工具」的新頁面)
  • 2025年8月22日 (五) 05:2711401開放軟體程式設計歷史 | 編輯) ‎[6,117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開放軟體程式設計== 本課程以「AI 與意識」為核心,從科技與藝術的交界出發,探討人工智慧是否能夠模擬或複製人類意識,以及此議題如何在藝術創作中轉化為具體的形式與體驗。課程的開展將同時結合理論與實作,藉由閱讀與討論《黑鏡》以及 Kevin Kelly 的《失控》,學生將在文化想像與科技理論之間找到切入點,逐步形塑個人的創作問題意識…」的新頁面) 最初建立的名稱為「開放軟體程式設計」
  • 2025年7月31日 (四) 17:4411401設計專題歷史 | 編輯) ‎[8,632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 設計專題:我們之間的數位距離 = == 📘 課程定位 == 本課程為設計學門大三階段的專題實作課,作為大四畢業專題前的設計探索與研究準備。課程設計兼顧'''研究與創作'''兩條路徑,讓學生從'''真實議題出發''',經歷觀察、資料蒐集、定義問題、發展解方的完整歷程,並於期末完成一項'''與互動設計有關的產品設計提案'''。 == 📌 核心主題 == '''…」的新頁面) 最初建立的名稱為「設計專題」
  • 2025年7月31日 (四) 14:0811401感知科技與產品設計歷史 | 編輯) ‎[42,230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感性科技與產品設計== ===課程說明=== 本課程以「安撫」作為感性體驗的核心概念,結合感性工學與人工智慧語音應用,探討如何透過語音內容、語調、互動腳本與情境模擬來設計出能安撫成人情緒的產品。課程將導入AI語音生成(如TTS、情緒語音)、語意對話設計、五感互動整合等技術,並強調使用者情緒分析與互動迴路設計,最終完成一項具安…」的新頁面) 最初建立的名稱為「感性科技與產品設計」
  • 2025年7月31日 (四) 01:0111401設計脈絡與實踐歷史 | 編輯) ‎[42,724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設計脈絡與實踐課程說明= 本課程為設計思考課程的前導進階版,聚焦於設計思考前三階段:同理(Empathize)、定義(Define)、發想(Ideate)。學生將透過實地觀察與文化脈絡分析,建立對設計對象的理解與同理,學習將模糊問題精確定義,並進行具有文化敏感性的創意發想。課程成果將為後續設計思考課程(如原型與測試階段)打下深層基礎。」的新頁面) 最初建立的名稱為「設計脈絡與實踐」
  • 2025年7月30日 (三) 23:1011401設計思考歷史 | 編輯) ‎[46,797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設計思考課程說明== ===課程進行方式=== ===每週進度===」的新頁面) 最初建立的名稱為「設計思考」
  • 2025年7月30日 (三) 18:37Chiang, Chen-Wei歷史 | 編輯) ‎[2,248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About== Chiang Chen-Wei obtained his doctoral degree in Design Strategy from the Graduate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at Kyushu University in Japan. He has served as a full-time academic researcher at Kyushu University. Currently, he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reative Technology and Product Design at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Business, and he also teaches an interactive video programming and NFT creation course in the Bachelor’s pro…」的新頁面)
  • 2025年7月30日 (三) 18:35Home歷史 | 編輯) ‎[1,084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About This Wiki== This Wiki serves as a personal archive and knowledge platform for Chiang, Chen-Wei. It organizes and documents his academic experiences, artistic works, research projects, curatorial activities, teaching practices, and course designs. Through systematic editing and ongoing updates, it aims to establish a sustainable knowledge network that reflects his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e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Main Sections Include=== * Chi…」的新頁面)
  • 2025年7月30日 (三) 02:01江振維歷史 | 編輯) ‎[5,352位元組]Skipclass留言 | 貢獻 (建立內容為「==江振維== 2021.08 – 至今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創意科技與產品設計系 助理教授 2023.12 – 至今 臺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 理事長 2025.02 – 至今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 碩士班 兼任助理教授 2023.12 – 2024.08 112年文化部媒合藝術家進駐科技實驗室 2022.08 – 2025.01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學院學士班 兼任助理教授 2022.04 – 2023.08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的新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