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1前瞻科技講座」:修訂間差異
出自CCW Lecture
無編輯摘要 |
無編輯摘要 |
||
行 2: | 行 2: | ||
本系列講座於 11 月至 12 月舉辦,邀請學界與業界專家分享新媒體藝術、互動設計、沉浸式體驗與多感官科技的最新發展。學生需參與所有講座,並於每次講座後撰寫心得報告,以培養批判性思考與應用能力。 | 本系列講座於 11 月至 12 月舉辦,邀請學界與業界專家分享新媒體藝術、互動設計、沉浸式體驗與多感官科技的最新發展。學生需參與所有講座,並於每次講座後撰寫心得報告,以培養批判性思考與應用能力。 | ||
--- | |||
=== 11/12 劉辰岫 教授(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 === | === 11/12 劉辰岫 教授(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 === | ||
劉教授專長於新媒體藝術與互動設計,長期研究科技與藝術的跨領域整合,以及創新媒材的應用。他的演講將探討人機互動如何影響當代藝術的形式與觀眾體驗,並透過作品案例展示理論與實踐的交會。 | 劉教授專長於新媒體藝術與互動設計,長期研究科技與藝術的跨領域整合,以及創新媒材的應用。他的演講將探討人機互動如何影響當代藝術的形式與觀眾體驗,並透過作品案例展示理論與實踐的交會。 | ||
* 講者網站:[https://liu.lab.nycu.edu.tw/zh/home-zh/ Future Narratives Lab] / [https://liu.lab.nycu.edu.tw/zh/cv-zh/ CV 頁面] | |||
* '''課程重點''': | * '''課程重點''': | ||
行 19: | 行 22: | ||
=== 12/3 葉彥伯(何理互動設計有限公司創辦人) === | === 12/3 葉彥伯(何理互動設計有限公司創辦人) === | ||
葉創辦人長期投入跨領域裝置藝術與空間設計,結合建築、工程、燈光與藝術,擅長打造公共藝術與沉浸式空間體驗。他的演講將說明如何透過材料、燈光與動態機構創造觀眾的感官互動,並分享跨專業合作的經驗。 | 葉創辦人長期投入跨領域裝置藝術與空間設計,結合建築、工程、燈光與藝術,擅長打造公共藝術與沉浸式空間體驗。他的演講將說明如何透過材料、燈光與動態機構創造觀眾的感官互動,並分享跨專業合作的經驗。 | ||
* 講者網站:[https://www.whyixd.com/ WHYIXD 官方網站] / [https://yilabonmode.blogspot.com/p/blog-page_25.html 葉彥伯介紹文章] | |||
* '''課程重點''': | * '''課程重點''': | ||
行 33: | 行 37: | ||
=== 12/10 宋恆(如牧創新有限公司創辦人) === | === 12/10 宋恆(如牧創新有限公司創辦人) === | ||
宋創辦人專注於沉浸式體驗、混合實境與體感互動,並廣泛應用於品牌行銷與展覽。他的演講將分享如何從技術到策略,整合 XR 與互動設計,創造具有影響力的品牌體驗。 | 宋創辦人專注於沉浸式體驗、混合實境與體感互動,並廣泛應用於品牌行銷與展覽。他的演講將分享如何從技術到策略,整合 XR 與互動設計,創造具有影響力的品牌體驗。 | ||
* (暫無官方網站,僅公司資訊,如需可再補充) | |||
* '''課程重點''': | * '''課程重點''': | ||
行 47: | 行 52: | ||
=== 12/17 韓秉軒 教授(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 === | === 12/17 韓秉軒 教授(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 === | ||
韓教授研究領域涵蓋多感官回饋技術、沉浸式虛擬實境與延展實境(XR),專注於人機互動與感官整合的設計。他的演講將說明如何透過觸覺、視覺與聽覺創造沉浸式體驗,並展望 XR 的未來發展。 | 韓教授研究領域涵蓋多感官回饋技術、沉浸式虛擬實境與延展實境(XR),專注於人機互動與感官整合的設計。他的演講將說明如何透過觸覺、視覺與聽覺創造沉浸式體驗,並展望 XR 的未來發展。 | ||
* 講者網站:[http://pinghsuan.info 個人網站] / [https://ixd.ntut.edu.tw/p/406-1089-110727%2Cr1713.php?Lang=zh-tw 北科大系上頁面] | |||
* '''課程重點''': | * '''課程重點''': |
於 2025年9月21日 (日) 23:48 的修訂
2025 前瞻科技講座課程規劃
本系列講座於 11 月至 12 月舉辦,邀請學界與業界專家分享新媒體藝術、互動設計、沉浸式體驗與多感官科技的最新發展。學生需參與所有講座,並於每次講座後撰寫心得報告,以培養批判性思考與應用能力。
---
11/12 劉辰岫 教授(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
劉教授專長於新媒體藝術與互動設計,長期研究科技與藝術的跨領域整合,以及創新媒材的應用。他的演講將探討人機互動如何影響當代藝術的形式與觀眾體驗,並透過作品案例展示理論與實踐的交會。
- 講者網站:Future Narratives Lab / CV 頁面
- 課程重點:
- 新媒體藝術與互動設計的研究方向
- 科技與藝術的跨域融合
- 創新媒材的應用與實驗案例
- 藝術理論與實作的對話
- 作業要求:
撰寫心得報告,摘要演講重點,分析新媒體藝術與互動設計的可能性,並提出至少一個個人化的批判性問題。
---
12/3 葉彥伯(何理互動設計有限公司創辦人)
葉創辦人長期投入跨領域裝置藝術與空間設計,結合建築、工程、燈光與藝術,擅長打造公共藝術與沉浸式空間體驗。他的演講將說明如何透過材料、燈光與動態機構創造觀眾的感官互動,並分享跨專業合作的經驗。
- 講者網站:WHYIXD 官方網站 / 葉彥伯介紹文章
- 課程重點:
- 公共藝術與裝置設計的特徵
- 空間感知與觀眾互動經驗
- 材料、燈光與機構的整合
- 跨專業合作的挑戰與方法
- 作業要求:
撰寫心得報告,說明演講中最具啟發性的案例,並反思如何將裝置藝術的方法論應用到個人專案。
---
12/10 宋恆(如牧創新有限公司創辦人)
宋創辦人專注於沉浸式體驗、混合實境與體感互動,並廣泛應用於品牌行銷與展覽。他的演講將分享如何從技術到策略,整合 XR 與互動設計,創造具有影響力的品牌體驗。
- (暫無官方網站,僅公司資訊,如需可再補充)
- 課程重點:
- XR(AR/VR/MR)技術的應用場域
- 體感互動與沉浸式設計方法
- 科技與品牌/行銷策略的結合
- 實務專案案例分析
- 作業要求:
撰寫心得報告,描述 XR 技術在未來互動設計中的潛力,並提出個人可能的應用構想。
---
12/17 韓秉軒 教授(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
韓教授研究領域涵蓋多感官回饋技術、沉浸式虛擬實境與延展實境(XR),專注於人機互動與感官整合的設計。他的演講將說明如何透過觸覺、視覺與聽覺創造沉浸式體驗,並展望 XR 的未來發展。
- 課程重點:
- 多感官回饋技術的研究成果
- XR 與沉浸式互動設計
- 感官整合的設計挑戰與應用
- 未來人機互動的可能方向
- 作業要求:
撰寫心得報告,整理 XR 與感官設計的重點,並反思其對未來互動媒體創作的影響。
---
課程作業總則
- 所有學生必須完整參與四場講座。
- 每次講座後需繳交一份心得報告(不限字數),包含以下要素:
- 演講重點摘要
- 案例分析與延伸思考
- 批判性反思與問題提出
- 個人應用與啟發
- 心得報告需於講座後一週內繳交,遲交視為缺作業。
- 期末將依四次心得內容進行總體評比,作為課程最終成績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