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1設計專題」:修訂間差異

出自CCW Lecture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33: 行 33:
* 結合 AI/語音/感測/無螢幕介面之跨世代設計提案  
* 結合 AI/語音/感測/無螢幕介面之跨世代設計提案  


==  🧰 學生將練習的能力 ==
==  📅 設計 進度 ==
* 訪談與問卷 設計 、資料整理與分析 
* 問 定義與設計洞察提煉 
* 使用情境故事撰寫(user scenario) 
* 互動流 圖與設計草圖繪製 
* 原型展示、設計提案撰寫 


==  📝 成果要求 ==
===  第1週|課程導入 ===
  所有學生需在期末完成以下內容 路徑 略有不同):
* 課堂:課程說明、交件規則、主題導入
* 作業 個人):撰寫「我與數位世界的關係」、製作簡報(研究對象與動機)
* 上台簡報:每人 3 分鐘,教師與全班討論
* 確認點:
** 一般組:是否能清楚說明與數位世界的關係與動機?
** 專題組:是否決定走研究計畫 路徑 ?是否開始蒐集研究主題?


{| class="wikitable"
=== 第2週|觀察規劃 ===
! 共通任務 !! 備註
* 課堂:觀察計畫簡報
|-
* 作業(個人):〈場域觀察計畫書〉(地點、對象、行為預測、工具)、簡報( 觀察 動機 方法)
| 一份文化 觀察與 使用紀錄 || 含圖片、手繪或文字
* 上台簡報:每人 3–5
|-
* 確認點:
| 至少 次訪談(或問卷) ||  高齡者或兒童,含紀錄 整理
** 般組:是否具體描述觀察 方式?
|-
** 專題組:是否擬定研究題目並蒐集至少3篇相關文獻?
| 一份互動設計產品提案 || 可為實體原型、模擬圖、動畫、 使用 流程圖等
** 文獻禁止 使用 MDPI
|-
| 參與期末展覽或發表 || 第17週舉行,需簡報與作品展示
|}


==  📅 程進度與 個人 作業說明 ==
===  第3週|案例分析 ===
* 堂:案例分析分享
* 作業( 個人 ):尋找案例(實體產品或實體+APP,不可只有APP或桌遊)、案例分析簡報
* 上台簡報:每人 5 分鐘
* 確認點:
** 一般組:案例是否指出了痛點與限制?
** 專題組:是否能將案例與研究問題連結?是否完成研究動機初稿?


===  第1 週| 課程說明與主 導入 ===
===  第4 週| 聚焦 ===
* 課堂 進行 課程架構 交件規則 說明 、主題講解
* 課堂: 挑戰卡討論
學生作業
* 作業(個人):撰寫「問題挑戰卡」(一句話定義) 、說明 族群與文化情境
**  撰寫「我與數位世界的關係」(300字以上)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製作簡報3頁,說明初步 研究 或設計對象 動機
確認點
**  一般組:問題是否聚焦而具體?
**  專題組:是否完成 研究 問題初稿 子問題拆解?


====解說====
=== 第5週|Persona 與情境模擬 ===
  課的 類都屬於2004年以後出生的數位原生世代,從小便在智慧型手機 社群媒體 觸控介面與網路連線的環 中成長。這樣的 生活 經驗,使他們 習慣 以視覺、語音 即時反應來接收資訊,熟悉滑動、 擊、拖曳等直覺操作,也預設所有功能應該自動、快速、易懂。這種數位 化形塑了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構成他們在設計過程中最容易忽略的盲點:他們往往無法理解他人「不會用」某些科技工具的真實困難,因為他們從來不需要學習,就已經會 了。
* :角色卡與情境展示
* 作業(個 ):使用 Character.AI 建立 Persona 整理角色卡 繪製情 圖(Scenario Map)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Persona 是否具體呈現 生活習慣與
** 專題組:是否完成 Persona 草稿並補充文獻依據?
**  獻禁止使 MDPI


  對於65歲以上的高齡者或12歲以下的兒童來說,數位科技並不直觀。他們可能無法理解介面邏輯、不敢隨意嘗試操 、也無 快速變動的資訊流通模式。例如,高齡者可能無法順利操作ATM,或在自助取號系統中失去 向感;兒童則可能在無 閱讀長文字的情況下,被動地接收影片與推播訊息,缺乏建構性 解。當我們以「你怎麼不會」的態度看待他們時,真正錯失的,是從文化與認知落差中重新建構互動設計的機會。
=== 第6週|構想草圖/研究架構 ===
* 課堂:草圖或研究架構展示
* 業(個人):一般組:至少3個設計構想草圖;專題組:研究方 初稿+研究變項關聯圖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是否每個構想都對 Persona 痛點?
** 專題組:研究 方法 是否合


  這種文化落差不僅存在於使用者與技術之間,更體現在某些行 與生活場景的轉變中。傳統瓦斯行、中藥鋪或郵局的服務 式,在數位化過程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App叫瓦斯、健康監測APP、電子取號與語音系統。這些轉變雖然提升效率,卻也切斷了 與人之間的語言、信任與照顧。設計者若僅從功能角度出發,將無法回 這些場域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唯有重新理 這些「失落行為」背後的深層價值,才能真正提出有溫度、有轉譯力的互動 計方案。
=== 第7週|3D 模型/研究假設 ===
* 課堂:3D 模型或研究假設展示
* 作 (個人):一般組:第一版3D 型;專題組:研究假設+研究架構圖
* 上台簡報:每 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3D 模型是否對 問題 決?
** 專題組:研究假 是否具體可驗證?


 作 為手機與網路原生的 代,我們不應僅以自身熟悉的操作邏輯去簡化世界,而應將自己的直覺能力轉化為觀察 工具 。我們必須主動發 長者與兒童在操作科技時的困惑 等待與錯愕時刻,將這些「被忽略的瞬間」轉化為設計的起點。站穩我們身為數位原民的位置,不是為了自我中心,而是為了成為文化與技術之間的翻譯者,設計出能夠真正跨世代 觸發關係的互動產品。
=== 第8週|系統架構圖/研究工具初稿 ===
----
* 課堂:系統架構或研究工具簡報
* 業(個人): 般組:系統架構圖+互動流程圖;專題組:研究 工具 初稿(問卷/訪談大綱)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架構圖是否清楚呈 輸入 理、 輸出?
** 專題組:研究工具是否能測到研究問題?


===  第2 |觀察對象與場域 定簡報 ===
===  第9 |AI 模擬影片/研究 計檢核 ===
* 課堂 進行 :上台簡報 觀察規劃與對象設定
* 課堂: 影片或研究設計討論
學生作業
* 作業(個人):一般組:AI 模擬影片初稿;專題組:檢查研究設計並獲得老師回饋
**  撰寫〈場域觀察計畫書〉,內容包含 地點、對象、預測行為、時間 工具
上台簡報 :每人簡報+播放影片
**  製作簡報5頁,簡述觀察動機與方法
確認點
**  一般組 影片是否能清楚表現 Persona  產品互動?
**  專題組:研究設計是否具可行性?


----
=== 第10週|中期簡報 ===
* 課堂:正式簡報發表(6 分鐘/人)+講評
* 作業(個人):一般組:完整設計流程簡報;專題組:研究計畫簡報
* 上台簡報:正式簡報
* 確認點:
** 是否得到回饋並寫下修正計畫?
** 文獻禁止使用 MDPI


===  第3 週| 第一次場域觀察報告 ===
===  第11 週| 深化修正 ===
* 課堂進 行:全班分享觀察紀錄與初步發現
* 課堂 :系統修正或研究 階版
學生 作業:
* 作業 (個人):一般組 更新系統架構+影片加強版;專題組:研究計畫初稿(動機、問題、文獻、方法)
**  提交圖文觀察紀錄(圖像+文字1000字以上)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簡報5頁,報告文化行為與互動現象
確認點:
**  一般組:是否能清楚回答「產品怎麼運 」?
** 專題組:是否完成研究計畫初稿並請老師審閱?


----
=== 第12週|3D 模型與示意圖/文獻回顧深化 ===
* 課堂:設計語言或文獻回顧報告
* 作業(個人):一般組:細化版3D模型+產品示意圖;專題組:文獻回顧草稿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模型與示意圖是否一致?
** 專題組:文獻是否能連結研究問題?
** 文獻禁止使用 MDPI


===  第4 週| 角色建構與訪談設計 ===
===  第13 週| 成果整合/研究摘要 ===
* 課堂 進行 使用者角色與訪談規劃
* 課堂: 成果或摘要
學生 作業:
* 作業 (個人):一般組:整合四大成果;專題組 研究摘要初稿+章節安排
**  建立角色卡(Persona),附基本資訊與文化特徵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撰寫第 版訪談提綱(至少5題)
確認點:
**  製作簡報5頁,說明訪談邏輯 對象選擇
** 一 般組:展示內容是否完整敘事?
**  專題組:摘要是否清楚傳達研究問題 方法?


----
=== 第14週|展覽規劃/研究計畫初稿 ===
* 課堂:展覽或研究計畫初稿討論
* 作業(個人):一般組:展覽文字+展板草稿;專題組:研究計畫初稿(含動機、文獻、方法、預期結果)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展板是否包含四大成果?
** 專題組:研究計畫初稿是否完整?


===  第5 週| 第一次訪談 問卷資料整理 ===
===  第15 週| 模擬展演 I 研究計畫修正 ===
* 課堂 進行 :簡報 初步資料回饋與難
* 課堂: 模擬展演或研究計畫修正
學生作業
* 作業(個人):一般組:展覽檔案初稿+模擬 簡報 ;專 組:修正研究計畫
**  訪談逐字稿(1位以上)或問卷回收初步資料(10份以上)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製作簡報5頁,整理受訪觀點與初步分析
* 確認點
**  一般組:展示是否完整?
**  專題組:是否回應老師回饋?


----
=== 第16週|模擬展演 II/研究計畫定稿 ===
* 課堂:展演彩排或研究定稿
* 作業(個人):一般組:展覽檔案定稿;專題組:研究計畫定稿+請老師簽名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四大成果是否完成?
** 專題組:研究計畫是否符合提交格式?


===  第6 週| 問題定義 研究/設計分流 ===
===  第17 週| 期末展覽 發表 ===
* 課堂 進行 上台 告定義問 研究 設計 方向
* 課堂: 正式展覽與簡 發表
學生作業
* 成果:一般組:四大成果(3D模型圖、產品示意圖、系統架構圖、AI模擬影片);專 組: 研究 計畫定稿+互動 設計 示意圖
*撰寫問題定義語句+洞察背景說明
上台簡報 每人正式簡報
**  製作簡報6頁,呈現 問題 陳述、對象輪廓與分流理由
確認點:
** 研究組繳交〈指導老師確認單〉(含簽名與指導意願)
**  是否能完整展示並回答 問題


----
===  第18 週|課程回 與反 ===
 
* 課堂:全班回顧與總結
===  第7週|研究假設 or 設計情境流程草圖 ===
* 課堂進行:簡報互動流程/研究變項架構
* 學生作業:
** 設計組:互動流程草圖與角色情境行為說明
** 研究組:撰寫初步研究假設與研究方法圖示
** 製作簡報5頁
 
----
 
=== 第8週|構想草圖或研究工具初稿 ===
* 課堂進行:逐一講評草圖與研究工具可行性
* 學生作業:
** 設計組:構想草圖三版(低保真)
** 研究組:問卷設計或訪談題目最終版
** 製作簡報5~7頁
 
----
 
=== 第9週|中期簡報演練 I ===
* 課堂進行:模擬簡報演練(5分鐘)
* 學生作業:
** 製作中期簡報初稿(8頁內),內容含觀察、洞察、構想或研究設計
 
----
 
=== 第10 週| 中期簡報正式發表 II ===
堂進行:正式簡報(每人6分鐘)+教師講評
* 學生作業:
** 提交中期簡報定稿(PDF)
** 撰寫簡要回饋與修正計畫
 
----
 
=== 第11週|使用者測試計畫簡報 ===
* 課堂進行:逐一回饋測試規劃內容
* 學生作業:
** 撰寫〈測試計畫書〉(對象、目標、工具、預期發現)
** 製作簡報5頁
 
----
 
=== 第12週|測試回饋與設計修正簡報 ===
* 課堂進行:分享測試過 與改動依據
* 學生作業:
** 撰寫 饋摘要 設計/研究修正說明
** 製作簡報6頁,呈現變更前後差異
 
----
 
=== 第13週|成果架構整合簡報 ===
* 課堂進行:完整流程/報告邏輯呈現與共學
* 學生作業:
** 設計組:產品邏輯圖、使用者流程、使用情境模擬
** 研究組:研究摘要+章節安排草稿
** 製作簡報6頁
 
----
 
=== 第14週|展覽規劃與文字內容初稿 ===
* 課堂 進行 展示視覺模擬與口語說明練習
* 學生作業:
** 撰寫展覽說明文字300字以上
** 規劃展板構成草圖(含配置與敘事段落)
** 製作簡報6頁
 
----
 
=== 第15週|模擬展演 I:成果總檢查與說明練習 ===
* 課堂進行:展板檢視、模擬現場簡報流程
* 學生作業:
** 提交設計說明/研究報告定稿初稿
** 製作模擬簡報(10頁內)與說明口稿
 
----
 
=== 第16週|模擬展演 II:視覺整合與展示彩排 ===
* 課堂進行:動線演練與展場配置總檢查
* 學生作業:
** 展品圖文全數定稿(含影片連結或互動圖示)
** 彩排完整口頭展示3分鐘內
 
----
 
=== 第17週|期末展覽與簡報發表 ===
全班 參與成果展覽+個人簡報發表
* 學生作業:
** 設計組:展板、設計提案、互動模擬影片或原型展示
** 研究組:國科會格式研究報告+互動應用示意設計圖
 
----
 
=== 第18週|自我 回顧與 反思週 ===
* 課堂進行:個別回饋與課程 總結
* 學生作業:
** 撰寫自我回顧(300字):我最想修改的階段是什麼?為什麼?
** 繳交〈設計專題反思問卷〉

於 2025年9月23日 (二) 19:40 的最新修訂

設計專題:我們之間的數位距離

📘 課程定位

本課程為設計學門大三階段的專題實作課,作為大四畢業專題前的設計探索與研究準備。課程設計兼顧研究與創作兩條路徑,讓學生從真實議題出發,經歷觀察、資料蒐集、定義問題、發展解方的完整歷程,並於期末完成一項與互動設計有關的產品設計提案

📌 核心主題

「我們之間的數位距離」2025年高齡者與兒童的數位落差為焦點,課程引導學生從數位原生世代的角度出發,觀察並理解非數位世代在面對科技產品或資訊服務時的困難與挑戰,進而發展具有文化敏感性互動設計邏輯的創新產品提案或研究計畫。

🎯 學習目標

  • 從文化與世代差異出發,理解數位落差的社會與情境因素
  • 進行實地觀察、訪談與問卷,累積設計/研究素材
  • 以使用者經驗與互動邏輯為核心進行問題定義與創意發想
  • 發展一項具備文化脈絡與互動設計思維的產品設計提案
  • 撰寫國科會計畫或設計說明書,並參與期末設計發表

🛤️ 雙軌進行方式

發展路徑 說明 最終成果
🔬 研究導向(國科會投稿) 聚焦於探討數位落差現象、文化適應、科技使用困境,並以調查研究方法提出研究假設與分析 國科會格式研究報告+設計應用草圖
🎨 設計導向(產品設計) 聚焦於高齡者/兒童的使用體驗與需求痛點,進行互動產品的概念發展與原型設計 設計說明書+互動產品提案原型或模擬展示

🧪 主題延伸與發展範圍建議

  • 長輩使用智慧型手機時的誤觸與不信任
  • 老人對語音輸入、掃碼、Line 群組的使用障礙
  • 小孩使用平板、手機時的過度依賴與操作誤解
  • 孩童對社群平台(YouTube、TikTok、LINE)的偏好與迷思
  • 數位原生代如何與「不懂數位」的家人溝通、教學或衝突
  • 傳統空間(廟口、市場)中的非數位行為是否可轉化為設計靈感
  • 結合 AI/語音/感測/無螢幕介面之跨世代設計提案

📅 設計專題課程進度

第1週|課程導入

  • 課堂:課程說明、交件規則、主題導入
  • 作業(個人):撰寫「我與數位世界的關係」、製作簡報(研究對象與動機)
  • 上台簡報:每人 3 分鐘,教師與全班討論
  • 確認點:
    • 一般組:是否能清楚說明與數位世界的關係與動機?
    • 專題組:是否決定走研究計畫路徑?是否開始蒐集研究主題?

第2週|觀察規劃

  • 課堂:觀察計畫簡報
  • 作業(個人):〈場域觀察計畫書〉(地點、對象、行為預測、工具)、簡報(觀察動機與方法)
  • 上台簡報:每人 3–5 分鐘
  • 確認點:
    • 一般組:是否具體描述觀察對象與方式?
    • 專題組:是否擬定研究題目並蒐集至少3篇相關文獻?
    • 文獻禁止使用 MDPI

第3週|案例分析

  • 課堂:案例分析分享
  • 作業(個人):尋找案例(實體產品或實體+APP,不可只有APP或桌遊)、案例分析簡報
  • 上台簡報:每人 5 分鐘
  • 確認點:
    • 一般組:案例是否指出了痛點與限制?
    • 專題組:是否能將案例與研究問題連結?是否完成研究動機初稿?

第4週|問題聚焦

  • 課堂:挑戰卡討論
  • 作業(個人):撰寫「問題挑戰卡」(一句話定義)、說明族群與文化情境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問題是否聚焦而具體?
    • 專題組:是否完成研究問題初稿與子問題拆解?

第5週|Persona 與情境模擬

  • 課堂:角色卡與情境展示
  • 作業(個人):使用 Character.AI 建立 Persona、整理角色卡、繪製情境圖(Scenario Map)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Persona 是否具體呈現生活習慣與痛點?
    • 專題組:是否完成 Persona 草稿並補充文獻依據?
    • 文獻禁止使用 MDPI

第6週|構想草圖/研究架構

  • 課堂:草圖或研究架構展示
  • 作業(個人):一般組:至少3個設計構想草圖;專題組:研究方法初稿+研究變項關聯圖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是否每個構想都對應 Persona 痛點?
    • 專題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

第7週|3D 模型/研究假設

  • 課堂:3D 模型或研究假設展示
  • 作業(個人):一般組:第一版3D模型;專題組:研究假設+研究架構圖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3D 模型是否對應問題解決?
    • 專題組:研究假設是否具體可驗證?

第8週|系統架構圖/研究工具初稿

  • 課堂:系統架構或研究工具簡報
  • 作業(個人):一般組:系統架構圖+互動流程圖;專題組:研究工具初稿(問卷/訪談大綱)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架構圖是否清楚呈現輸入、處理、輸出?
    • 專題組:研究工具是否能測到研究問題?

第9週|AI 模擬影片/研究設計檢核

  • 課堂:影片或研究設計討論
  • 作業(個人):一般組:AI 模擬影片初稿;專題組:檢查研究設計並獲得老師回饋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播放影片
  • 確認點:
    • 一般組:影片是否能清楚表現 Persona 與產品互動?
    • 專題組:研究設計是否具可行性?

第10週|中期簡報

  • 課堂:正式簡報發表(6 分鐘/人)+講評
  • 作業(個人):一般組:完整設計流程簡報;專題組:研究計畫簡報
  • 上台簡報:正式簡報
  • 確認點:
    • 是否得到回饋並寫下修正計畫?
    • 文獻禁止使用 MDPI

第11週|深化修正

  • 課堂:系統修正或研究進階版
  • 作業(個人):一般組:更新系統架構+影片加強版;專題組:研究計畫初稿(動機、問題、文獻、方法)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是否能清楚回答「產品怎麼運作」?
    • 專題組:是否完成研究計畫初稿並請老師審閱?

第12週|3D 模型與示意圖/文獻回顧深化

  • 課堂:設計語言或文獻回顧報告
  • 作業(個人):一般組:細化版3D模型+產品示意圖;專題組:文獻回顧草稿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模型與示意圖是否一致?
    • 專題組:文獻是否能連結研究問題?
    • 文獻禁止使用 MDPI

第13週|成果整合/研究摘要

  • 課堂:成果或摘要報告
  • 作業(個人):一般組:整合四大成果;專題組:研究摘要初稿+章節安排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展示內容是否完整敘事?
    • 專題組:摘要是否清楚傳達研究問題與方法?

第14週|展覽規劃/研究計畫初稿

  • 課堂:展覽或研究計畫初稿討論
  • 作業(個人):一般組:展覽文字+展板草稿;專題組:研究計畫初稿(含動機、文獻、方法、預期結果)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展板是否包含四大成果?
    • 專題組:研究計畫初稿是否完整?

第15週|模擬展演 I/研究計畫修正

  • 課堂:模擬展演或研究計畫修正
  • 作業(個人):一般組:展覽檔案初稿+模擬簡報;專題組:修正研究計畫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展示是否完整?
    • 專題組:是否回應老師回饋?

第16週|模擬展演 II/研究計畫定稿

  • 課堂:展演彩排或研究定稿
  • 作業(個人):一般組:展覽檔案定稿;專題組:研究計畫定稿+請老師簽名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四大成果是否完成?
    • 專題組:研究計畫是否符合提交格式?

第17週|期末展覽與發表

  • 課堂:正式展覽與簡報發表
  • 成果:一般組:四大成果(3D模型圖、產品示意圖、系統架構圖、AI模擬影片);專題組:研究計畫定稿+互動設計示意圖
  • 上台簡報:每人正式簡報
  • 確認點:
    • 是否能完整展示並回答問題?

第18週|課程回顧與反思

  • 課堂:全班回顧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