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1設計專題」:修訂間差異

出自CCW Lecture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0 次修訂)
行 33: 行 33:
* 結合 AI/語音/感測/無螢幕介面之跨世代設計提案  
* 結合 AI/語音/感測/無螢幕介面之跨世代設計提案  


==  🧰 學生將練習的能力 ==
==  📅 設計 進度 ==
* 訪談與問卷 設計 、資料整理與分析 
* 問 定義與設計洞察提煉 
* 使用情境故事撰寫(user scenario) 
* 互動流 圖與設計草圖繪製 
* 原型展示、設計提案撰寫 


==  📝 成果要求 ==
===  第1週|課程導入 ===
  所有學生需在期末完成以下內容 路徑 略有不同):
* 課堂:課程說明、交件規則、主題導入
* 作業 個人):撰寫「我與數位世界的關係」、製作簡報(研究對象與動機)
* 上台簡報:每人 3 分鐘,教師與全班討論
* 確認點:
** 一般組:是否能清楚說明與數位世界的關係與動機?
** 專題組:是否決定走研究計畫 路徑 ?是否開始蒐集研究主題?


{| class="wikitable"
=== 第2週|觀察規劃 ===
! 共通任務 !! 備註
* 課堂:觀察計畫簡報
|-
* 作業(個人):〈場域觀察計畫書〉(地點、對象、行為預測、工具)、簡報( 觀察 動機 方法)
| 一份文化 觀察與 使用紀錄 || 含圖片、手繪或文字
* 上台簡報:每人 3–5
|-
* 確認點:
| 至少 次訪談(或問卷) ||  高齡者或兒童,含紀錄 整理
** 般組:是否具體描述觀察 方式?
|-
** 專題組:是否擬定研究題目並蒐集至少3篇相關文獻?
| 一份互動設計產品提案 || 可為實體原型、模擬圖、動畫、 使用 流程圖等
** 文獻禁止 使用 MDPI
|-
| 參與期末展覽或發表 || 第17週舉行,需簡報與作品展示
|}


==  📅 程進度與 個人 作業說明 ==
===  第3週|案例分析 ===
* 堂:案例分析分享
* 作業( 個人 ):尋找案例(實體產品或實體+APP,不可只有APP或桌遊)、案例分析簡報
* 上台簡報:每人 5 分鐘
* 確認點:
** 一般組:案例是否指出了痛點與限制?
** 專題組:是否能將案例與研究問題連結?是否完成研究動機初稿?


===  第1 週| 課程說明與主 導入 ===
===  第4 週| 聚焦 ===
任務目標
課堂 挑戰卡討論
** 說明 課程架構、交件規則 研究/設計雙軌制度
作業(個人):撰寫「問題挑戰卡」(一句話定義)、 說明 族群 文化情境
*建立「數位落差 × 年齡 × 文化 × 互動設計」的思考框架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學生準備
確認點
**  撰寫「我與數位世界的關係」反思短文(300字)
**  一般組:問題是否聚焦而具體?
**  簡報 :初 步興趣對象(高齡者或兒童) 觀察場域構想
**  專題組 是否完成研究問題 稿 子問題拆解?


----
=== 第5週|Persona 與情境模擬 ===
* 課堂:角色卡與情境展示
* 作業(個人):使用 Character.AI 建立 Persona、整理角色卡、繪製情境圖(Scenario Map)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Persona 是否具體呈現生活習慣與痛點?
** 專題組:是否完成 Persona 草稿並補充文獻依據?
** 文獻禁止使用 MDPI


===  第2 週| 觀察對象與場域設定簡報 ===
===  第6 週| 構想草圖/研究架構 ===
學生 簡報 內容
課堂:草圖或研究架構展示
*選定觀察場域(例 市場、便利商店、廟口、診所等)
* 作業(個人):一般組:至少3個設計構想草圖;專題組:研究方法初稿+研究變項關聯圖
**  鎖定 象(年齡層、文化背景)
* 上台 簡報: 每人簡報
**  預計觀察時間/ 方法 與困難點預測
確認點
**  一般組:是否每個構想都 應 Persona 痛點?
**  專題組:研究 方法 是否合理?


----
=== 第7週|3D 模型/研究假設 ===
* 課堂:3D 模型或研究假設展示
* 作業(個人):一般組:第一版3D模型;專題組:研究假設+研究架構圖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3D 模型是否對應問題解決?
** 專題組:研究假設是否具體可驗證?


===  第3 週| 第一次場域觀察報告 ===
===  第8 週| 系統架構圖/研究工具初稿 ===
學生繳交
課堂 系統架構或研究工具簡報
** 圖 文觀察紀錄1份 可為拍照+手繪+逐字觀察紀錄
作業(個人):一般組:系統架構 +互動流程圖;專題組:研究工具初稿 問卷/訪談大綱
* 簡報:
上台 簡報: 每人簡報
**  分享觀察心得與可 問題 現象,提出最初的「數位落差行為」
* 確認點:
** 一般組:架構圖是否清楚呈現輸入、處理、輸出?
**  專題組:研究工具是否 測到研究 問題


----
=== 第9週|AI 模擬影片/研究設計檢核 ===
* 課堂:影片或研究設計討論
* 作業(個人):一般組:AI 模擬影片初稿;專題組:檢查研究設計並獲得老師回饋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播放影片
* 確認點:
** 一般組:影片是否能清楚表現 Persona 與產品互動?
** 專題組:研究設計是否具可行性?


===  第4 週| 角色建構與訪談提綱 簡報 ===
===  第10 週| 中期 簡報 ===
學生準備
課堂 正式簡報發表(6 分鐘/人)+講評
*建立目標角色卡 含文化背景、行為特徵、科技使用現況
作業 個人 :一般組:完整設計流程簡報;專題組:研究計畫簡報
**  撰寫第一版訪談提綱(不少於5題)
* 上台簡報:正式簡報
** 計畫 誰將成為第一位受訪者
確認點:
**  是否得到回饋並寫下修正 計畫
** 文獻禁止使用 MDPI


----
=== 第11週|深化修正 ===
* 課堂:系統修正或研究進階版
* 作業(個人):一般組:更新系統架構+影片加強版;專題組:研究計畫初稿(動機、問題、文獻、方法)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是否能清楚回答「產品怎麼運作」?
** 專題組:是否完成研究計畫初稿並請老師審閱?


===  第5 |第一次訪談或問卷 報週 ===
===  第12 |3D 模型與示意圖/文獻 顧深化 ===
學生 簡報 內容
課堂:設計語言或文獻回顧報告
**  訪談摘要(精華引言、關鍵觀點)
* 作業(個人):一般組:細化版3D模型+產品示意圖;專題組:文獻回顧草稿
**  卷初步統計資料(不須分析)
* 上台 簡報 :每人簡報
**  分享一段觸動或難解的 化經驗
* 確認點
**  一般組:模型與示意圖是否一致?
**  專題組:文獻是否能連結研究 題?
** 文 獻禁止使用 MDPI


----
=== 第13週|成果整合/研究摘要 ===
* 課堂:成果或摘要報告
* 作業(個人):一般組:整合四大成果;專題組:研究摘要初稿+章節安排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展示內容是否完整敘事?
** 專題組:摘要是否清楚傳達研究問題與方法?


===  第6 週| 問題定義簡報 路徑分流確認 ===
===  第14 週| 展覽規劃 研究計畫初稿 ===
任務目標
課堂 展覽或研究計畫初稿討論
*撰寫問 定義語句 「我發現……因此我希望……」
作業(個人):一般組:展覽文字+展板草稿;專 研究計畫初稿(含動機、文獻、方法、預期結果)
*選擇研究 or 設計導向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學生繳交
確認點
**  問題定義簡報(文字+示意圖)
**  一般組:展板是否包含四大成果?
** 研究 組須繳交〈指導老師確認單〉(含指導老師簽名)
**  專題組: 研究 計畫初稿是否完整?


----
=== 第15週|模擬展演 I/研究計畫修正 ===
* 課堂:模擬展演或研究計畫修正
* 作業(個人):一般組:展覽檔案初稿+模擬簡報;專題組:修正研究計畫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展示是否完整?
** 專題組:是否回應老師回饋?


===  第7 週|研究 假設 or 設 情境簡報 ===
===  第16 週| 模擬展演 II/ 研究計 畫定稿 ===
學生 簡報 內容(依路徑)
課堂:展演彩排或研究定稿
**  研究 組: 假設陳述、研究變項、目標與方法草圖
* 作業(個人):一般組:展覽檔案定稿;專題組:研究計畫定稿+請老師簽名
**  設計 組: 使用者行為故事、互動流程初稿(情境
* 上台 簡報 :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 組: 四大成果是否完成?
**  專題 組: 研究計畫是否符合提交格


----
=== 第17週|期末展覽與發表 ===
* 課堂:正式展覽與簡報發表
* 成果:一般組:四大成果(3D模型圖、產品示意圖、系統架構圖、AI模擬影片);專題組:研究計畫定稿+互動設計示意圖
* 上台簡報:每人正式簡報
* 確認點:
** 是否能完整展示並回答問題?


===  第8週|構想草圖 or 問卷設計簡報 ===
===  第18 週| 程回顧與反思 ===
* 學生簡報內容:
課堂 全班 回顧與 總結
** 設計組:提出三個互動構想草圖(低保真)
** 研究組:問卷設計稿 or 訪談問題第二版
* 教師現場回饋邏輯與可行性
 
----
 
=== 第9週|中期簡報演練 I(全班輪流演講) ===
* 學生簡報內容:
** 彙整至5~6頁簡報:問題、觀察、研究/設計方向
* 現場模擬發表 3~5 分鐘,訓練說明能力
 
----
 
=== 第10週|中期簡報正式發表 II(含講評) ===
* 每位學生完整簡報 6 分鐘,教師逐一講評
* 全班觀摩互評(可使用Google表單匿名互評)
 
----
 
=== 第11週|使用者測試計畫簡報 ===
* 學生簡報內容:
** 想驗證什麼互動方式或介面反應?
** 測試對象、工具、測試情境說明
** 簡報須含測試假設與預期收穫
 
----
 
=== 第12週|測試回饋與修正方向簡報 ===
* 學生簡報內容:
** 測試過程摘要、使用者回應(文字或圖示)
** 根據回饋修正的設計/研究策略說明
** 展示修改後之設計流程圖或研究邏輯調整圖
 
----
 
=== 第13週|成果架構整合簡報 ===
* 學生簡報內容:
** 設計組:完整設計邏輯圖、產品交互流程
** 研究組:資料分析初步+摘要段落草案
** 初步展覽構想與展示策略
 
----
 
=== 第14 週| 展板與說明文字初稿簡報 ===
* 學生簡報內容:
** 展板草圖或數位內容架構(影片、實體、互動)
** 設計理念撰寫草稿 or 研究摘要初稿
** 現場練習3分鐘自我介紹式說明
 
----
 
=== 第15週|模擬展覽 I:內容總檢查與簡報彩排 ===
* 學生簡報內容:
** 展示模擬內容(圖片、簡報、手持產品、測試影片)
** 逐一模擬實體說明流 並錄音備存
 
----
 
=== 第16週|模擬展覽 II:動線演練與展場準備 ===
* 學生簡報內容:
** 確認每位學生展出位置與動線
** 教師與學生合力檢查視覺統一度與整體可讀性
 
----
 
=== 第17週|期末展覽與成果發表 ===
* 設計組:
** 設計說明書+互動展品(或模擬動畫)
* 研究組:
** 國科會格式完整報告+設計應用草圖
* 現場實體展示或投影簡報皆可
 
----
 
=== 第18週| 回顧與反思 ===
學生任務
** 繳交「設計專題學習 回顧 表」
** 分組討論彼此觀察到的學習策略 創意來源
* 教師給予個別口頭回饋與研究或設計延伸建議

於 2025年9月23日 (二) 19:40 的最新修訂

設計專題:我們之間的數位距離

📘 課程定位

本課程為設計學門大三階段的專題實作課,作為大四畢業專題前的設計探索與研究準備。課程設計兼顧研究與創作兩條路徑,讓學生從真實議題出發,經歷觀察、資料蒐集、定義問題、發展解方的完整歷程,並於期末完成一項與互動設計有關的產品設計提案

📌 核心主題

「我們之間的數位距離」2025年高齡者與兒童的數位落差為焦點,課程引導學生從數位原生世代的角度出發,觀察並理解非數位世代在面對科技產品或資訊服務時的困難與挑戰,進而發展具有文化敏感性互動設計邏輯的創新產品提案或研究計畫。

🎯 學習目標

  • 從文化與世代差異出發,理解數位落差的社會與情境因素
  • 進行實地觀察、訪談與問卷,累積設計/研究素材
  • 以使用者經驗與互動邏輯為核心進行問題定義與創意發想
  • 發展一項具備文化脈絡與互動設計思維的產品設計提案
  • 撰寫國科會計畫或設計說明書,並參與期末設計發表

🛤️ 雙軌進行方式

發展路徑 說明 最終成果
🔬 研究導向(國科會投稿) 聚焦於探討數位落差現象、文化適應、科技使用困境,並以調查研究方法提出研究假設與分析 國科會格式研究報告+設計應用草圖
🎨 設計導向(產品設計) 聚焦於高齡者/兒童的使用體驗與需求痛點,進行互動產品的概念發展與原型設計 設計說明書+互動產品提案原型或模擬展示

🧪 主題延伸與發展範圍建議

  • 長輩使用智慧型手機時的誤觸與不信任
  • 老人對語音輸入、掃碼、Line 群組的使用障礙
  • 小孩使用平板、手機時的過度依賴與操作誤解
  • 孩童對社群平台(YouTube、TikTok、LINE)的偏好與迷思
  • 數位原生代如何與「不懂數位」的家人溝通、教學或衝突
  • 傳統空間(廟口、市場)中的非數位行為是否可轉化為設計靈感
  • 結合 AI/語音/感測/無螢幕介面之跨世代設計提案

📅 設計專題課程進度

第1週|課程導入

  • 課堂:課程說明、交件規則、主題導入
  • 作業(個人):撰寫「我與數位世界的關係」、製作簡報(研究對象與動機)
  • 上台簡報:每人 3 分鐘,教師與全班討論
  • 確認點:
    • 一般組:是否能清楚說明與數位世界的關係與動機?
    • 專題組:是否決定走研究計畫路徑?是否開始蒐集研究主題?

第2週|觀察規劃

  • 課堂:觀察計畫簡報
  • 作業(個人):〈場域觀察計畫書〉(地點、對象、行為預測、工具)、簡報(觀察動機與方法)
  • 上台簡報:每人 3–5 分鐘
  • 確認點:
    • 一般組:是否具體描述觀察對象與方式?
    • 專題組:是否擬定研究題目並蒐集至少3篇相關文獻?
    • 文獻禁止使用 MDPI

第3週|案例分析

  • 課堂:案例分析分享
  • 作業(個人):尋找案例(實體產品或實體+APP,不可只有APP或桌遊)、案例分析簡報
  • 上台簡報:每人 5 分鐘
  • 確認點:
    • 一般組:案例是否指出了痛點與限制?
    • 專題組:是否能將案例與研究問題連結?是否完成研究動機初稿?

第4週|問題聚焦

  • 課堂:挑戰卡討論
  • 作業(個人):撰寫「問題挑戰卡」(一句話定義)、說明族群與文化情境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問題是否聚焦而具體?
    • 專題組:是否完成研究問題初稿與子問題拆解?

第5週|Persona 與情境模擬

  • 課堂:角色卡與情境展示
  • 作業(個人):使用 Character.AI 建立 Persona、整理角色卡、繪製情境圖(Scenario Map)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Persona 是否具體呈現生活習慣與痛點?
    • 專題組:是否完成 Persona 草稿並補充文獻依據?
    • 文獻禁止使用 MDPI

第6週|構想草圖/研究架構

  • 課堂:草圖或研究架構展示
  • 作業(個人):一般組:至少3個設計構想草圖;專題組:研究方法初稿+研究變項關聯圖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是否每個構想都對應 Persona 痛點?
    • 專題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

第7週|3D 模型/研究假設

  • 課堂:3D 模型或研究假設展示
  • 作業(個人):一般組:第一版3D模型;專題組:研究假設+研究架構圖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3D 模型是否對應問題解決?
    • 專題組:研究假設是否具體可驗證?

第8週|系統架構圖/研究工具初稿

  • 課堂:系統架構或研究工具簡報
  • 作業(個人):一般組:系統架構圖+互動流程圖;專題組:研究工具初稿(問卷/訪談大綱)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架構圖是否清楚呈現輸入、處理、輸出?
    • 專題組:研究工具是否能測到研究問題?

第9週|AI 模擬影片/研究設計檢核

  • 課堂:影片或研究設計討論
  • 作業(個人):一般組:AI 模擬影片初稿;專題組:檢查研究設計並獲得老師回饋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播放影片
  • 確認點:
    • 一般組:影片是否能清楚表現 Persona 與產品互動?
    • 專題組:研究設計是否具可行性?

第10週|中期簡報

  • 課堂:正式簡報發表(6 分鐘/人)+講評
  • 作業(個人):一般組:完整設計流程簡報;專題組:研究計畫簡報
  • 上台簡報:正式簡報
  • 確認點:
    • 是否得到回饋並寫下修正計畫?
    • 文獻禁止使用 MDPI

第11週|深化修正

  • 課堂:系統修正或研究進階版
  • 作業(個人):一般組:更新系統架構+影片加強版;專題組:研究計畫初稿(動機、問題、文獻、方法)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是否能清楚回答「產品怎麼運作」?
    • 專題組:是否完成研究計畫初稿並請老師審閱?

第12週|3D 模型與示意圖/文獻回顧深化

  • 課堂:設計語言或文獻回顧報告
  • 作業(個人):一般組:細化版3D模型+產品示意圖;專題組:文獻回顧草稿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模型與示意圖是否一致?
    • 專題組:文獻是否能連結研究問題?
    • 文獻禁止使用 MDPI

第13週|成果整合/研究摘要

  • 課堂:成果或摘要報告
  • 作業(個人):一般組:整合四大成果;專題組:研究摘要初稿+章節安排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展示內容是否完整敘事?
    • 專題組:摘要是否清楚傳達研究問題與方法?

第14週|展覽規劃/研究計畫初稿

  • 課堂:展覽或研究計畫初稿討論
  • 作業(個人):一般組:展覽文字+展板草稿;專題組:研究計畫初稿(含動機、文獻、方法、預期結果)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展板是否包含四大成果?
    • 專題組:研究計畫初稿是否完整?

第15週|模擬展演 I/研究計畫修正

  • 課堂:模擬展演或研究計畫修正
  • 作業(個人):一般組:展覽檔案初稿+模擬簡報;專題組:修正研究計畫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展示是否完整?
    • 專題組:是否回應老師回饋?

第16週|模擬展演 II/研究計畫定稿

  • 課堂:展演彩排或研究定稿
  • 作業(個人):一般組:展覽檔案定稿;專題組:研究計畫定稿+請老師簽名
  • 上台簡報:每人簡報
  • 確認點:
    • 一般組:四大成果是否完成?
    • 專題組:研究計畫是否符合提交格式?

第17週|期末展覽與發表

  • 課堂:正式展覽與簡報發表
  • 成果:一般組:四大成果(3D模型圖、產品示意圖、系統架構圖、AI模擬影片);專題組:研究計畫定稿+互動設計示意圖
  • 上台簡報:每人正式簡報
  • 確認點:
    • 是否能完整展示並回答問題?

第18週|課程回顧與反思

  • 課堂:全班回顧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