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1開放軟體程式設計」:修訂間差異

出自CCW Lecture
(建立內容為「==開放軟體程式設計== 本課程以「AI 與意識」為核心,從科技與藝術的交界出發,探討人工智慧是否能夠模擬或複製人類意識,以及此議題如何在藝術創作中轉化為具體的形式與體驗。課程的開展將同時結合理論與實作,藉由閱讀與討論《黑鏡》以及 Kevin Kelly 的《失控》,學生將在文化想像與科技理論之間找到切入點,逐步形塑個人的創作問題意識…」的新頁面)
 
行 15: 行 15:
# '''學術化的成果輸出''':撰寫一篇完整的研討會論文,將創作轉化為研究文本,具備理論脈絡、方法說明與結果討論,符合國際研討會投稿的規範。  
# '''學術化的成果輸出''':撰寫一篇完整的研討會論文,將創作轉化為研究文本,具備理論脈絡、方法說明與結果討論,符合國際研討會投稿的規範。  
# '''培養跨域思維與國際交流能力''':在創作與研究的過程中,學會整合藝術、設計、科技與哲學的觀點,並具備與國際學術社群對話的能力。
# '''培養跨域思維與國際交流能力''':在創作與研究的過程中,學會整合藝術、設計、科技與哲學的觀點,並具備與國際學術社群對話的能力。
== Week 1|課程導論與案例啟發 ==
* '''老師講授''':課程架構、期末要求、AI 藝術與意識模擬案例;GitHub 與開源的重要性。 
* '''學生任務''':安裝必要工具(GitHub、p5.js 或 Python 環境)、建立個人 GitHub Repo、撰寫 300 字自我簡介與創作期待。 
== Week 2|文本研讀 I:黑鏡 ==
* '''老師講授''':解析《黑鏡》中的科技、自由、控制與倫理衝突。 
* '''學生任務''':分組報告指定集數(15 分鐘)、撰寫反思短文(500 字):延伸出個人創作議題。 
== Week 3|文本研讀 II:Kevin Kelly《失控》 ==
* '''老師講授''':自組織、複雜系統、人工生命、去中心化的概念與 AI 關聯。 
* '''學生任務''':閱讀指定章節、撰寫反思短文(500 字):如何將「失控」觀點帶入創作核心。 
== Week 4|核心工作坊 I ==
* '''老師講授''':引導學生結合《黑鏡》情境與《失控》理論,形成創作問題。 
* '''學生任務''':提出「創作問題草案」(300–500 字)、課堂簡報(5 分鐘)。 
== Week 5|核心工作坊 II ==
* '''老師講授''':討論學生的創作問題,提供理論與技術建議。 
* '''學生任務''':撰寫「創作核心提案」(1–2 頁,含問題意識、文本參考、技術方向)。 
== Week 6|AI 與創作程式基礎 ==
* '''老師講授''':介紹開源工具(p5.js、Python AI 套件)、示範基本程式應用。 
* '''學生任務''':在 GitHub Repo 上傳第一個測試程式、撰寫簡短紀錄(200 字):程式測試心得。 
== Week 7|AI × 意識程式實驗 ==
* '''老師講授''':指導學生如何把程式測試與創作核心結合;問題解決。 
* '''學生任務''':製作一個小型程式 Demo(能回應創作核心的一部分)、提交 Demo 紀錄(含影片或截圖 + GitHub 程式碼)。 
== Week 8|技術工作坊 I ==
* '''老師講授''':程式優化、GitHub 版本管理示範。 
* '''學生任務''':課堂展示 Demo、接受同儕回饋並記錄改進方向、更新 GitHub Repo。 
== Week 9|技術工作坊 II ==
* '''老師講授''':檢視技術與概念是否契合;提出深化建議。 
* '''學生任務''':優化互動或生成效果、更新 GitHub 紀錄(程式 + 修改說明)。 
== Week 10|創作草稿展示 ==
* '''老師講授''':逐一講評學生作品草稿,檢視技術 × 概念結合度。 
* '''學生任務''':展示第一版作品草稿、撰寫改進計畫(300 字以上)。 
== Week 11|中期檢討 ==
* '''老師講授''':作品如何轉化為「研究問題」;展示學術論文案例。 
* '''學生任務''':提交中期作品紀錄(含影片草稿 + GitHub 更新)、撰寫論文大綱(含文獻架構)。 
== Week 12|創作深化 ==
* '''老師講授''':作品互動與體驗設計;展覽影片拍攝技巧。 
* '''學生任務''':完成作品優化、提交影片腳本(storyboard 或腳本文本)。 
== Week 13|研討會論文工作坊 I ==
* '''老師講授''':學術論文架構(摘要、方法、成果、討論);範例拆解。 
* '''學生任務''':撰寫論文初稿(3–4 頁)、上傳至 GitHub Repo。 
== Week 14|創作定稿 I ==
* '''老師講授''':逐一檢討作品進度與論文初稿。 
* '''學生任務''':完成作品 80% 以上、修正論文初稿(依教師回饋)。 
== Week 15|正式展示與影片製作 ==
* '''老師講授''':展覽級作品影片的拍攝技巧(燈光、構圖、旁白、字幕)。 
* '''學生任務''':展示完整作品、拍攝 3–5 分鐘正式影片(含英文字幕)、完成 GitHub 最終版本(程式 + 文件)。 
== Week 16|期末繳交與總結 ==
* '''老師講授''':課程回顧,討論「AI 與意識創作」的未來方向。 
* '''學生任務''':繳交期末成果:最終作品、展覽/投稿級影片、英文研討會論文(6–8 頁,文獻 ≥10 篇)、GitHub Repo(完整程式與紀錄)。

於 2025年8月22日 (五) 05:33 的修訂

開放軟體程式設計

本課程以「AI 與意識」為核心,從科技與藝術的交界出發,探討人工智慧是否能夠模擬或複製人類意識,以及此議題如何在藝術創作中轉化為具體的形式與體驗。課程的開展將同時結合理論與實作,藉由閱讀與討論《黑鏡》以及 Kevin Kelly 的《失控》,學生將在文化想像與科技理論之間找到切入點,逐步形塑個人的創作問題意識。課程不以基礎程式教學為目標,而是要求學生主動選擇並測試適合自身創作的開源工具與 AI 技術,並在 GitHub 上建立完整的專案歷程,以確保作品的可持續性與研究價值。

在整個學期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概念討論逐步走向程式實驗與創作實踐。前期著重於問題意識的建構與理論脈絡的建立,中期則透過程式測試與小型 Demo 的迭代,檢驗技術與概念的契合度,並逐步深化作品的互動與呈現。後期課程則聚焦於作品的專業化輸出,包括展覽級影片的製作與學術論文的撰寫。學生不僅需要完成一件完整的個人作品,還必須製作一支具備展示與投稿水準的影片,並以英文撰寫一篇 6 至 8 頁的研討會論文,將創作過程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與國際對話的學術文本。

透過這樣的安排,本課程強調的不僅是創作本身,更在於如何透過 AI 技術作為創作工具、研究方法與哲學問題的三重角色,去重新思考科技與人的關係。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時,也具備將藝術實驗轉化為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的能力,從而建立起兼具創造力與研究深度的跨域實踐基礎。

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目標在於培養學生能以人工智慧與開源技術作為創作與研究的雙重媒介,發展具有哲學深度與國際發表水準的藝術實驗。具體而言,本課程期望學生能達成以下目標:

  1. 建立批判性的創作核心:透過《黑鏡》與《失控》等文本的閱讀與討論,深化對科技與人類意識關係的理解,並能將此轉化為個人創作的問題意識。
  2. 應用 AI 與開源工具於創作:熟悉並靈活運用 AI 與程式設計,將其作為藝術實驗的核心媒介,並藉由 GitHub 管理與記錄專案,強調開源分享與知識再利用的重要性。
  3. 發展具研究性的藝術作品:完成一件能夠展覽或投稿的創作,並在過程中展現技術應用、理論思考與美學實踐的交織。
  4. 專業化的作品呈現:掌握展覽級影片製作的方法,能以專業方式展示作品,提升其在國際場合中被理解與傳播的可能性。
  5. 學術化的成果輸出:撰寫一篇完整的研討會論文,將創作轉化為研究文本,具備理論脈絡、方法說明與結果討論,符合國際研討會投稿的規範。
  6. 培養跨域思維與國際交流能力:在創作與研究的過程中,學會整合藝術、設計、科技與哲學的觀點,並具備與國際學術社群對話的能力。

Week 1|課程導論與案例啟發

  • 老師講授:課程架構、期末要求、AI 藝術與意識模擬案例;GitHub 與開源的重要性。
  • 學生任務:安裝必要工具(GitHub、p5.js 或 Python 環境)、建立個人 GitHub Repo、撰寫 300 字自我簡介與創作期待。

Week 2|文本研讀 I:黑鏡

  • 老師講授:解析《黑鏡》中的科技、自由、控制與倫理衝突。
  • 學生任務:分組報告指定集數(15 分鐘)、撰寫反思短文(500 字):延伸出個人創作議題。

Week 3|文本研讀 II:Kevin Kelly《失控》

  • 老師講授:自組織、複雜系統、人工生命、去中心化的概念與 AI 關聯。
  • 學生任務:閱讀指定章節、撰寫反思短文(500 字):如何將「失控」觀點帶入創作核心。

Week 4|核心工作坊 I

  • 老師講授:引導學生結合《黑鏡》情境與《失控》理論,形成創作問題。
  • 學生任務:提出「創作問題草案」(300–500 字)、課堂簡報(5 分鐘)。

Week 5|核心工作坊 II

  • 老師講授:討論學生的創作問題,提供理論與技術建議。
  • 學生任務:撰寫「創作核心提案」(1–2 頁,含問題意識、文本參考、技術方向)。

Week 6|AI 與創作程式基礎

  • 老師講授:介紹開源工具(p5.js、Python AI 套件)、示範基本程式應用。
  • 學生任務:在 GitHub Repo 上傳第一個測試程式、撰寫簡短紀錄(200 字):程式測試心得。

Week 7|AI × 意識程式實驗

  • 老師講授:指導學生如何把程式測試與創作核心結合;問題解決。
  • 學生任務:製作一個小型程式 Demo(能回應創作核心的一部分)、提交 Demo 紀錄(含影片或截圖 + GitHub 程式碼)。

Week 8|技術工作坊 I

  • 老師講授:程式優化、GitHub 版本管理示範。
  • 學生任務:課堂展示 Demo、接受同儕回饋並記錄改進方向、更新 GitHub Repo。

Week 9|技術工作坊 II

  • 老師講授:檢視技術與概念是否契合;提出深化建議。
  • 學生任務:優化互動或生成效果、更新 GitHub 紀錄(程式 + 修改說明)。

Week 10|創作草稿展示

  • 老師講授:逐一講評學生作品草稿,檢視技術 × 概念結合度。
  • 學生任務:展示第一版作品草稿、撰寫改進計畫(300 字以上)。

Week 11|中期檢討

  • 老師講授:作品如何轉化為「研究問題」;展示學術論文案例。
  • 學生任務:提交中期作品紀錄(含影片草稿 + GitHub 更新)、撰寫論文大綱(含文獻架構)。

Week 12|創作深化

  • 老師講授:作品互動與體驗設計;展覽影片拍攝技巧。
  • 學生任務:完成作品優化、提交影片腳本(storyboard 或腳本文本)。

Week 13|研討會論文工作坊 I

  • 老師講授:學術論文架構(摘要、方法、成果、討論);範例拆解。
  • 學生任務:撰寫論文初稿(3–4 頁)、上傳至 GitHub Repo。

Week 14|創作定稿 I

  • 老師講授:逐一檢討作品進度與論文初稿。
  • 學生任務:完成作品 80% 以上、修正論文初稿(依教師回饋)。

Week 15|正式展示與影片製作

  • 老師講授:展覽級作品影片的拍攝技巧(燈光、構圖、旁白、字幕)。
  • 學生任務:展示完整作品、拍攝 3–5 分鐘正式影片(含英文字幕)、完成 GitHub 最終版本(程式 + 文件)。

Week 16|期末繳交與總結

  • 老師講授:課程回顧,討論「AI 與意識創作」的未來方向。
  • 學生任務:繳交期末成果:最終作品、展覽/投稿級影片、英文研討會論文(6–8 頁,文獻 ≥10 篇)、GitHub Repo(完整程式與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