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設計課程」:修訂間差異

出自CCW Lecture
(建立內容為「= 課程講義:脈絡設計(Contextual Design) = == 課程說明 == 脈絡設計(Contextual Design)是一套強調「使用者真實處境」的設計方法,它提醒我們設計並不是單純針對表面問題,而是要理解人們在特定環境、文化、流程中,如何形成行為與需求。透過脈絡設計,學生將學習如何在設計初期就建立對使用者深層動機的洞察,並避免設計流於直覺猜測或單向…」的新頁面)
(無差異)

於 2025年9月26日 (五) 17:57 的修訂

課程講義:脈絡設計(Contextual Design)

課程說明

脈絡設計(Contextual Design)是一套強調「使用者真實處境」的設計方法,它提醒我們設計並不是單純針對表面問題,而是要理解人們在特定環境、文化、流程中,如何形成行為與需求。透過脈絡設計,學生將學習如何在設計初期就建立對使用者深層動機的洞察,並避免設計流於直覺猜測或單向假設。這樣的方法,能幫助未來的產品、服務或系統更加貼近真實世界的需求。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完整實踐脈絡設計的六大步驟,包括脈絡訪查、詮釋會議、工作模型與親和圖、願景與分鏡圖、使用者環境設計,以及紙上原型訪談。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目的與方法,從最初的觀察與紀錄,到最後的快速原型測試,形成一個由「觀察 → 分析 → 願景 → 原型」的循環過程。學生將透過案例演練與小組合作,把抽象的觀察資料逐步轉化為具體的設計成果。

課程不僅關注方法操作,更強調「為什麼要這樣做」與「如何落地應用」。學生將學會使用行為流程紀錄表、痛點清單、工作模型、親和圖、分鏡圖、使用者環境地圖等多種設計工具,理解它們背後的思考邏輯與實際價值。最後,透過紙本原型與使用者測試,學生能在低成本環境中反覆修正設計,體驗設計迭代的重要性。整體而言,本課程將培養學生在研究與設計之間找到平衡,使其具備結合理論與實務的能力,為後續更進階的產品與服務設計奠定基礎。

學習目標

  • 理解為何設計必須回到使用者情境與文化語境(而非僅靠問卷或實驗室測試)。
  • 熟悉脈絡設計六大步驟與其理論根據,能獨立完成各步驟之產出。
  • 將質性資料有效結構化(工作模型、KJ 法),並轉譯為可執行的設計決策。
  • 以 UED 與紙上原型實作,形成「從洞察到藍圖到驗證」的可追溯鏈條。

理論背景

  • Contextual Design(CD):Beyer & Holtzblatt 提出之結構化使用者中心方法。
  • Contextual Inquiry(CI):CD 的田野研究基礎,以「邊做邊談」於真實場域觀察。
  • Work Models(五類):流程、序列、文化、器物、空間。
  • KJ 法/Affinity Diagram:將大量片段以語意親和聚類,形成設計主題。
  • User Environment Design(UED):將願景落為可導入的互動與功能藍圖。
  • Rapid Contextual Design(RCD):CD 的時程化與精簡化版本。

脈絡設計六大步驟

1. 脈絡訪查 (Contextual Inquiry)

  • 為什麼要做:揭露日常行為中的潛在需求,避免只依賴表面回答。
  • 怎麼做:陪同觀察、半結構訪談、即時紀錄(文字、錄音、照片)。
  • 要產出的圖表:行為流程紀錄表、實地照片或草圖。

2. 詮釋會議 (Interpretation Session)

  • 為什麼要做:統合團隊共識,避免單一視角偏誤。
  • 怎麼做:團隊分享觀察,挑選重點,標註語錄,形成初步問題清單。
  • 要產出的圖表:痛點清單表、使用者語錄集。

3. 工作模型與親和圖 (Work Models & Affinity Diagram)

  • 為什麼要做:結構化資料,找出模式與規律。
  • 怎麼做:建立五種模型(流程、序列、文化、器物、空間),以 KJ 法聚類整理。
  • 要產出的圖表:五種工作模型圖、親和圖。

4. 願景與分鏡圖 (Vision & Storyboarding)

  • 為什麼要做:從現況推進到理想未來,形成設計願景。
  • 怎麼做:撰寫願景陳述、繪製分鏡故事板展現使用者情境。
  • 要產出的圖表:願景宣言、分鏡圖。

5. 使用者環境設計 (User Environment Design, UED)

  • 為什麼要做:將願景轉化為具體設計架構,檢視系統模組與互動。
  • 怎麼做:繪製使用者環境地圖,定義功能模組與操作流程。
  • 要產出的圖表:使用者環境地圖、系統藍圖或功能架構圖。

6. 紙上模型訪談 (Paper Prototyping & Interview)

  • 為什麼要做:快速、低成本驗證設計,避免過早進入高成本開發。
  • 怎麼做:設計紙本原型,邀請使用者試用,進行訪談收集回饋。
  • 要產出的圖表:紙本原型、使用者回饋紀錄表。

課堂圖表與工具建議

  • 行為流程紀錄表:Excel/Google Sheet,欄位含時間、行為、語錄、觀察備註。
  • 痛點清單表:Miro/Notion,分「問題描述/影響/案例語錄」。
  • 工作模型:Visio、Miro、Lucidchart 繪製流程、文化或空間模型。
  • 親和圖:便利貼 + 白板,或 Miro 線上工具。
  • 分鏡圖:手繪、Figma、Canva。
  • 使用者環境地圖:Figma、Illustrator。
  • 紙上原型:A4 紙、便利貼、筆,拍照或掃描存檔。

參考文獻

  • Beyer, H. & Holtzblatt, K. (1998). Contextual Design: Defining Customer-Centered Systems. Morgan Kaufmann. 官方連結
  • Holtzblatt, K., Wendell, J. B., & Wood, S. (2004). Rapid Contextual Design: A How-to Guide to Key Techniques for User-Centered Design. Morgan Kaufmann. 官方連結
  • Nielsen Norman Group. (2020). Contextual Inquiry: Inspire Design by Observing and Interviewing Users in Their Context. 網頁連結
  • Holtzblatt, K. (1999). Contextual Design. Interactions. ACM Digital Library
  • Interaction Design Foundation. Contextual Design. IDF 條目
  • 川喜田二郎(Jiro Kawakita)—KJ 法/親和圖提出者,見 ASQ 與 Wikipedia 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