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尚未登入
登入
CCW Lecture
搜尋
檢視 11401設計思考 的原始碼
出自CCW Lecture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更多
更多
頁面操作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歷史
←
11401設計思考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設計思考課程說明== ===2050未來產品的脈絡設計=== 面對快速變遷的世界,我們如何想像2049年的日常生活?本課程以設計思考五步驟為核心,帶領學生從2025出發,推演未來社會、科技與文化的演化脈絡,建構使用者角色與情境,並發展出具備批判性與敘事性的未來產品設計提案。 透過Context Mapping、Empathy Map、敘事模擬與AI角色互動等工具,學生將不僅學會「如何解決問題」,更將學會「從脈絡中辨認設計挑戰」,思考設計與倫理、制度、行為之間的關係。課程強調小組合作、敘事導向與未來視野,最終以一場具備敘事力與批判深度的期末簡報作為成果展現。 ===課程目標=== * 學會設計思考五步驟的流程與操作方式。 * 能從未來情境中辨識關鍵設計脈絡與限制。 * 能以敘事方式建構角色、行為與產品之間的關聯。 * 培養對設計倫理、社會制度與技術變異的批判性思維。 * 能以系統性視角規劃產品功能與互動流程。 ==每週進度== === 第1週|什麼是設計思考?案例導論 === * '''教師內容''': 說明設計思考五步驟的意義與範例,介紹課程目標與流程,並解析三個核心案例:第六組 Memory Sieve v1.0、可塑夢境生成器組、第二組 空氣配額裝置,說明它們如何從脈絡到產品完成設計。 * '''學生任務''': ** 閱讀三個案例摘要,理解其脈絡設定與設計邏輯。 ** 繪製設計思考流程圖,標註每個步驟對應的案例內容。 ** 提出一個生活中的痛點,並簡述其背景與可能的需求方向。 ====解說==== 第一週課程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認識「設計思考」的核心理念,並為整個學期的學習奠定基礎。課堂一開始,教師會先說明設計思考五個步驟——同理(Empathize)、定義(Define)、發想(Ideate)、原型(Prototype)、測試(Test)——的意涵與應用邏輯,讓學生理解這是一個循環且不斷迭代的過程,而非線性的單向操作。除了概述理論基礎,教師也會將這五個步驟與未來情境推論相連結,說明在面對2049年的假想世界時,如何透過設計思考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並回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課堂將進入三個核心案例的解析,作為理解設計脈絡的重要示範。第一個案例〈Memory Sieve v1.0〉,探討 AI 技術介入記憶篩選與情緒管理的倫理與使用情境,呈現了如何從社會議題推導產品功能。第二個案例〈可塑夢境生成器〉,以腦機介面與情緒調控為核心,展示了科技與敘事結合的想像力。第三個案例〈空氣配額裝置〉,則透過資源分配與階級制度的情境設定,帶出產品在未來環境中的角色與限制。教師將逐一拆解這些案例的文化背景、環境設定、角色設計與產品邏輯,幫助學生看見脈絡對產品設計的深層影響。 在案例討論後,進行對照與比較,強調不同案例之間的設計策略差異,以及它們在設計思考五步驟中所著重的階段。例如,〈Memory Sieve v1.0〉在「同理」與「定義」階段的細膩鋪陳,〈可塑夢境生成器〉在「發想」階段的創意爆發,與〈空氣配額裝置〉在「定義」與「測試」階段的制度反思。透過這樣的比較,學生不僅能理解設計思考的流程,更能意識到不同設計脈絡會如何引導產品走向不同的創意與功能方向。 為了將所學立即應用到實際練習中,需在課後完成兩項任務。第一,閱讀三個案例的摘要資料,並根據案例內容繪製一張完整的設計思考流程圖,將五個步驟中每一階段的重要決策與成果標註出來。第二,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觀察並提出一個具體的「痛點」——它可以是日常中困擾你的情境、服務體驗上的不足,或你發現的社會議題。這個痛點將成為後續課程中練習脈絡推論與產品構想的重要基礎。 === 第2週|設計脈絡:文化與環境 === * '''教師內容''': 說明文化與環境對產品設計的影響與脈絡思考的重要性;解析案例「空氣配額裝置」如何由環境設定推導產品功能與外觀。 * '''學生任務''': ** 歸納三種「脈絡影響設計」的情境範例並分析文化與環境基礎。 ** 提交分析表(每項情境 100 字以上)並於課堂中與同組討論。 === 第3週|未來環境樣貌與修正討論 === * '''教師內容''': 世界建構邏輯與合理推論方法,示範如何從當下社會趨勢推導未來情境。 * '''學生任務''': ** 完成 2049 年未來世界設定表(含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面向)。 ** 繪製概念草圖,呈現未來世界視覺化樣貌。 ** 與教師一對一討論並接受設定修正建議。 === 第4週|Context Map 建構 === * '''教師內容''': Context Mapping 四構面與關聯關係,範例解析與製作流程。 * '''學生任務''': ** 依據小組的未來情境完成 Context Map V1。 ** 繪製系統脈絡圖並提交,準備課堂簡報 3 分鐘說明。 === 第5週|Persona 與 Empathy Map === * '''教師內容''': 角色設定技巧、Empathy Map 的應用方法,並以案例「Memory Sieve v1.0」解析角色設定與產品邏輯的連結。 * '''學生任務''': ** 建立小組的主要使用者角色(含背景、需求、痛點)。 ** 製作 Empathy Map,至少包含四個面向(想法、感受、行為、痛點)。 === 第6週|角色敘事與互動模擬 === * '''教師內容''': 敘事節奏與互動模擬方法,如何將角色日常轉化為產品使用情境。 * '''學生任務''': ** 撰寫角色「一日行為敘事」,描述其與產品互動的完整過程。 ** 搭配互動流程圖,呈現行為與產品功能的關聯。 === 第7週|HMW 問題建構 === * '''教師內容''': 痛點萃取技巧與 HMW(How Might We)問題轉化方法。 * '''學生任務''': ** 從角色敘事中找出痛點,撰寫 2–3 個 HMW 問題句。 ** 附上每個問題句的脈絡來源與推論依據。 === 第8週|期中簡報發表 === * '''教師內容''': 評析各組的情境完整度與敘事說服力,提供後續改進建議。 * '''學生任務''': ** 製作 5 分鐘期中簡報並發表。 ** 上傳簡報檔案至課程平台。 === 第9週|創意發想與產品構想 === * '''教師內容''': SCAMPER、顛覆法與世界觀反轉法教學,檢視構想是否與脈絡設定相符;案例「可塑夢境生成器組」解析創意與脈絡的結合。 * '''學生任務''': ** 提出 3 個初步產品構想,連結 HMW 問題。 ** 撰寫每個構想與其脈絡合理性的說明(每項 150 字以上)。 === 第10週|敘事互動模擬 === * '''教師內容''': 設計故事片段與角色-產品互動檢驗方法。 * '''學生任務''': ** 撰寫角色使用產品的互動腳本。 ** 檢查互動過程是否合理嵌入既定環境文化設定。 === 第11週|功能流程圖與模組架構 === * '''教師內容''': 系統設計概念圖與功能模組拆解,檢視設計功能是否具備未來性與環境對應性。 * '''學生任務''': ** 繪製產品功能流程圖與模組結構示意圖。 ** 撰寫簡短說明:此產品的技術或使用邏輯是否在 2049 年成立且可行。 === 第12週|設計倫理與反敘事 === * '''教師內容''': 產品誤用、技術副作用與制度批判案例分享。 * '''學生任務''': ** 撰寫反敘事段落,描述產品在負面情境下的使用狀況。 ** 分析背後的社會與制度問題。 === 第13週|視覺化與敘事插圖 === * '''教師內容''': Midjourney 等 AI 工具應用與視覺故事策略。 * '''學生任務''': ** 製作至少 2 張產品插圖與 1 張敘事場景草圖。 === 第14週|設計理念與價值主張 === * '''教師內容''': 設計理念撰寫方法與價值主張構建。 * '''學生任務''': ** 撰寫 1 頁設計理念稿,整合至簡報開頭。 === 第15週|簡報排演與模擬問答 === * '''教師內容''': 簡報呈現技巧與預測問答策略。 * '''學生任務''': ** 進行簡報初稿排演。 ** 準備 3 個模擬問答並演練回答。 === 第16週|簡報彩排與修正 === * '''教師內容''': 對簡報邏輯、敘事與視覺整合給予回饋。 * '''學生任務''': ** 完成簡報定稿,整合全部視覺與架構資料。 === 第17週|期末簡報 I === * '''學生任務''': ** 第一梯次組別進行期末正式簡報發表並接受評分與提問。 === 第18週|期末簡報 II+課程總結 === * '''學生任務''': ** 第二梯次組別進行期末簡報發表。 ** 課程總結並撰寫個人反思報告。
返回到「
11401設計思考
」。
導覽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頁面
頁面工具
頁面工具
使用者頁面工具
更多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頁面資訊
頁面日誌